甘为红烛(7)
错过适学年龄的邓凤云,似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渴望读书充实自己,对学习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她不满足于半工半读的农中学制。为了能读到更好的学校,当年华侨中学刚创办时,她便满怀希望去尝试报名,并顺利通过面试,办理了缴费注册手续,志得意满地等待入学。然而还没等她高兴几天,仍沉浸在即将实现全日制学生梦想中的她,被教育局的一纸公文终止了继续求学美梦。初级中学不再招录年满十八岁以上的青年学生,冷冰冰的文字,希望成了肥皂泡。
邓妈后悔自己生不逢时,或许她在想,要是迟几年出生该多好啊。她说当年是罗振钦老师亲手为她办理的缴费注册手续。我早就听说过我老爸是邓妈的老师,只有一面之交的师生关系,就给邓妈留下深刻的印象。蕉岭华侨中学创办于1956年,其时正在蕉中任教的老爸被委派筹办侨中。
华侨中学的摇篮——新铺马鞍山。石窟河岸边的新铺马鞍山,最初侨中的校址就设在这里,蕉岭人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襁褓中的学校。想象中应该是利用现成的房产改造为校舍吧。华侨中学从摇篮中一路走来,曾几经辗转,几年后迁至蕉城镇“谷场下”村,后来的正英小学是原侨中的校舍,印象中之前这里就是一间小学,教室和操场都是现成的,只是规模小了点。师生临时寄住在谷场下的几栋民房内。其中最外边一栋楼房的外墙上赫然写着——梅县第二华侨中学宿舍, 十个红色的艺术字非常夺目。当年蕉梅合县,蕉岭县已被撤销了。
当时侨中的新校址选在谷场下的“大坪里”(后来的氮肥厂附近),谷场下与新校区相距不甚远,当年的师生为为建设校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建校期间增加不少额外劳动,师生利用劳动课在这里挥洒汗水,宽广的操场、葱茏的树木,无不书写着同学们的伟业丰功。
邓妈不再上学了,留下些许遗憾,但在同龄人中,她算是非常幸运的,那个时代的妇女拥有高小文化的能有几人?五五年中秋节就步入洞房的邓妈,终于可以安心地当她的全职夫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当了两个孩子的妈,随之一大堆婆婆妈妈、琐琐碎碎的事情接踵而来,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首先是缺少住房,其次是居住条件的恶劣。当初媒婆说家大业大,共有十来间房子。这些都没说错,可能也就十间刚出头吧,但四兄弟加上父母亲,能分到每个家庭的充其量也就两间房子。阿四哥在兄弟中排行最小运气也不小,那间会涌出泉水来的房子就分给了他家。
邓大邓住在泉水叮咚响的房间里,每当下大雨时,打着雨伞走过垫有汀石的石跳天井,来回在厨房与卧室间的情景,记忆犹新。(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