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何其多——当今印坛小议
阿山
(原文刊载于《书法报》1987年10月7日)
在当今艺坛上。韩天衡的篆刻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而且韩天衡正值盛年,如日方中,潜力未可限量,我为艺坛有这样一位敢于创新的篆刻家而欣喜。但欣喜之余,不禁又为一种现象而深感忧虑;如果你稍留心就会发现,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篆刻作品中,“韩天衡”何其多也!
“韩天衡”何其多,并不是指韩天衡真的发表了那么多作品,而指与韩天衡似乎长着相同面孔的印章几乎充斥着整个印界。特别是韩氏那种略带草书意趣而又没有边框的朱文印更是风靡一时,崇拜者,效法者多如繁星,这些韩氏“近亲”,我就将其称为“韩天衡”们。虽然“韩天衡”们的大同小异的仿韩之作因能发表而使其“创作欲”得到满足,但作为艺术鉴赏者来说,却很为这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单调局面感到乏味、失望。
近几年,书法篆刻热席卷全国,爱好书法篆刻的青年多如牛毛,他们渴望成功,但对艺术创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成天想着标新立异,一鸣惊人,而忽视。甚至鄙视对传统的继承学习。要想在篆刻这小小方寸之间开垦出一片新天地,谈何容易!年轻人创新的想法又过于简单、幼稚,这样势必使自己身陷艺术沼泽地里不能自拔,痛苦和绝望又使他们灰心丧气,前途渺茫。恰在此时。《韩天衡印选》出版了,这似一股清新湿润的风,使茫然的青年们干渴的心田恰如久旱逢甘霖,于是一轰而上,争先恐后地呼吸这新鲜的空气,“韩天衡”们应运而生。“韩天衡”们吸进的是“氧气”,吐出的却是清一色的“二氧化碳”,把篆刻界的空气弄得“韩”流滚滚,单调而令人窒息。呜呼,急欲创新而又不自觉地加入了摹仿者的行列,这实在太不幸了!人们喜欢勇于创新的韩天衡,却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韩天衡”们。
那么,篆刻的创新之路在哪里呢?这从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身上都能找到答案,那就是以优秀的秦汉玺印为宗,广采博取,以自己的修养、个性把它们溶合在一起而形成自己的,不同于古人和他人的独特面貌。古往今来的篆刻大师无不从秦汉印中脱胎而出:吴熙载取其隐练自然,赵之谦得其诡秘多变,黄士陵喜其光洁妍美,吴昌硕爱其斑烂古朴,齐白石用其痛快淋漓……均戛戛独造,卓然成家。这证明以秦汉印为宗的创新之路是可行的。
从韩天衡本身的艺术道路来看,也正是以秦汉印为宗的。他的老师,篆刻名家方介堪在他学印之初就告诫他:“不可学老师的样子,而要学习秦汉印。”韩天衡遵循了老师的告诫且能发扬光大。从韩天衡现在的作品来看,他所资极博,秦汉印自不待言,对明清流派印也进行了深入的研习,甚至对被人们视为印林腐臭而不屑一顾的九叠文印等他也能作一番去粗取精的工作,从中获取营养。篆刻创新需要对传统全面的继承和深刻的见解,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这与急功近利是格格不入的。
韩天衡独特的风格不仅得益于他坚实的基本功,同时得力于他的印外功夫一一对艺术深刻的见解,修养,学识,缺一而不可。学韩天衡,只能学他的方法,以他成功的道路作为自己创新的借鉴,而更不是自欺欺人地照搬韩天衡的东西当做自己的创新之物。这样,既损害了韩天衡。更危及了自己的艺术生命。齐白石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艺术贵在“百花齐放”,各种风格异彩纷呈,而忌讳那种一个人,或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艺术的悲剧。因此,我想用韩天衡评论浙派篆刻的创始人和六名继承者时的一段话来奉劝“韩天衡”们:“……余六人……成就是不能与开宗列派的丁敬相提并论的……如果说,丁敬是惹人注目的浙派道路的开拓者,那么赵次闲至多是这一道路上的旅游者!”最后我还想说句话:韩天衡只有一个,也只需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