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伟人(15) 圳下遭遇大凶险
圳下遇险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小行洲出发,风雪下井冈,向赣南出击,目的是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但红军主力下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将经历一番苦战,毛泽东也经历了他刚下山不久的第三次大危险。
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夜宿在寻乌县吉潭镇的圳下村。圳下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段和一条小河,红四军进村后,军部驻扎在村中心的文昌阁和一个较大的土围子里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被安排在村前和村后守卫着军部。
2月2日拂晓,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敌刘士毅部的先头部队,突然向驻在圳下村中的红四军军部袭击,一时,四面枪声大作,毛泽东与贺子珍由警卫员掩护,涉水过河,突围上山。军长朱德手提冲锋枪与警卫员杀出一条血路,但跟随他一起突围的,结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兰却因腿部中弹,不幸被捕。陈毅在突围中,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脱,往敌人头上罩去,才得逃脱。可见当时情形已是万分紧急了!
客观地说,毛泽东此次能够化险为夷,有幸运的成分。当时毛泽东是住在村前的小庙里,并没有宿在军部,因此,敌人先头部队攻进圳下村的时候,实际上已越过他住的地方。设想,如果敌人来的不是先头部队,又如果毛泽东和朱德等红四军领导没能及时冲出包围圈,而是给了敌人“一锅端”的机会,那么中共的历史必将改写了。所幸的是,历史并不能假设。
圳下村遇险,是红四军下山所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困难。部队损失惨重,官兵忍饥挨饿,又无歇脚之处,伤员剧增,却无处安置,弹药耗尽,且无从补充,士气相当低落。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当时:“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
但红军仍是一支有力量的部队,当红军进抵瑞金县北大柏地时,毛泽东、朱德率领官兵,利用大柏地的有力地形,对尾追之敌刘士毅部给予猛烈打击,使其不敢再追。大柏地首战告捷,军威大振,士气高涨。后来,在1933年的夏天,已被调离军事职务的毛泽东路经大柏地,看到雨停虹现,夕阳在山,他触景生情,欣然写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回忆起“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壮丽场景来。
毛泽东对井冈山是情有独钟的。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却常常勾起伟人太多的回忆。1965年5月,在阔别38年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在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处于激动与兴奋中,他以诗人的壮丽情怀,写下了两篇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在后一首诗词中,有“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感叹。
纵观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三次不幸遭遇,虽然情况不一,但他每次遇到险情不慌张,碰到挫折不消沉,而是在逆境中奋起,即使是他被误传“开除党籍”,仍然是不计私利,胸怀坦荡,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