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30)|西湖寻梦皆成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西湖寻梦皆成文
文丨管苏清 图丨网络
世间所有相聚,都是久别重逢。四百年前,一场西湖雪,渲染成《湖心亭看雪》。吾见之,心即镌刻,从此为张岱"铁粉"。
张岱,山阴(绍兴)人,明"小品圣手",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出身簪璎世家,自高祖到祖父,几代皆进士。幼时家境富足,家学深厚,其父任鲁献王右长史,祖父江南名士,外曾祖父广西巡抚。张岱天资聪颖,在舅祖朱敬循家做客时,客人出对:“荷叶如盘难贮水”,张岱对道:“榴花似火不生烟”,满座赞赏。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张岱随祖父张汝霖至杭州,遇到正骑大角鹿游览钱塘江的名士陈继儒,陈指屏风上的李白骑鲸图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即对:“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陈大笑,盛赞岱聪敏,还称之为小友。
年少张岱,长辈庇护,率性自然,逍遥自在。谁知悠游半生皆成梦,家破人亡归山林。亲人相继离世,张岱参加乡试,作文随性而落榜,便无心科举。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南京,明亡,顺治入主北京。自此,其入山中避兵祸,食不果腹,与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为伴。
隐居时光,张岱在断壁残垣间潜心著述,写成史学巨著《石匮书》,作诗编成《嫏嬛诗集》。回顾过往岁月,曾在长辈羽翼下快意人间,在三五好友陪伴下游览山水,却遭遇亲人离世,科举失败,又逢亡国,友人之丧,自此不见少年模样。写下:“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曾经风流倜傥,如今落魄潦倒,布衣蔬食,时常忍饥。这样的人生经历,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何其相似。前半生琳琅满目的生活,如梦如幻,张岱捉笔,见人见景,情义无限,意境悠远。
今人爱读短小精悍之文,张岱应是现代小品文开山之祖。《陶庵梦忆》是其小品文代表作,全书八卷,收集之文皆短小,但隽永有味。张岱借鉴了宋人《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回忆国破家亡前的繁华生活。书中所描写的地方,几乎皆江浙一带,诸如绍兴、宁波、杭州、嘉兴、南京、苏州、扬州、镇江等江南名城,涉及城市胜况、山川景色、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等,人物多为市井众生和文人名士,全书洋溢鲜活气息。当年鲁迅先生品评张岱说:向来祖师都有一门绝活,教人以安身立命,张岱教我这门活,我的笔总有灵性。受此影响,鲁迅一生都没写长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最为人熟知之文。全文不过短短百余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雪后寂静、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栩栩如生。“崇祯五年”正是公元1632年,杭州西湖。时逢大雪,就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时,西湖白茫茫一片。张岱,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与众不同之事。他孤身一人,只披着细软毛衣,提着一盏炉火,就乘坐小舟,往湖心亭赏雪去。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也。
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伯牙与子期,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就好像这半生走了这么多的路,认识这么多的人,终被人理解,对酒共饮,挥洒而别。
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之事。心意相知,萍水相逢,却不必相伴。即使他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缘的是,四百年后,吾近居西湖一年,每日环湖晨跑,阅尽湖上四季,读了西湖无数诗文,真是叹服杭州太守苏东坡之诗,无法忘怀陶庵翁之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牵人思绪,绵绵不绝,恣意飞扬了四百年……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管苏清
期刊总数:627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