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张波:理发店里的故事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30】
理发店里的故事
河南淅川 张 波
镇东头有个理发店,男主人叫小曼。小曼给店起了个名,曰“顶上功夫”。门两旁挂着一幅对联:手中施巧计,头上逞奇能。门店不大,但小曼和善灵活,技艺也高,镇上的人们常来这里理发。
董主任是这个店里的常客。大约一个半月,他就来理一次发。
记得他第一次进店理发是去年八月二十七。董主任提一个提包穿着半截白色短袖,黑色的体育休闲运动裤,见人一脸笑,让人觉得挺和气。董主任从随身提包里拿出毛巾和一瓶包装高档的洗发剂,躺在理发睡椅上准备洗头时,开口道:“用我专用的手巾和洗发剂。”小曼正想着:“以前见过几个女顾客用自己的专用剂,毛巾也是通用。而眼前的男顾客洗发剂和毛巾都是专用……”“我说这个师傅,我简单给你说下洗发的几点要求……”小曼想:“这个人穿着革儿整(干净整齐)如此讲究,一开口就说几点,莫不是领导啥的?”心里这样想着,但小曼还是一脸春风,点头道:“那是,按你要求来。”他明白顾客是上帝的道理。
洗完头,董主任站在理容镜前,用手拨拉拨拉了头发,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还是那个味,觉得满意才坐到镜前的椅子上。小马刚要围上理发围布,董主任手一挡,说:“有消过毒的吗?要么换个新的。”小马虽然第一次见到这样要求的顾客,但仍旧是一脸春风,示意徒弟拿个新的围布来。小马一边根据董主任的“这个强调,那个原则”理着发,一边嘻哈着打着圆场。
一个半小时,董主任的发终于理完了。他轻轻的站在理容镜前又转了一圈头朝着镜子看了一遍,才从裤袋里抽出一张50元交了费且说不用找了。可小马偏不,诚信经营第一,还是把找回30元硬塞给董主任。
“这个年轻人的理发技艺不错,还按要求办事不怕麻烦,又讲诚信不欺骗人。”董主任心里默慕道。打那以后,董主任每一个半月就来“顶上功夫”理发。
接触时间长了,小曼才知道:这个董主任,姓董名石敬,镇上某企业的科室主任。可不要小瞧这个董主任,官职不高,但可是官场老手。有人戏称“懂事精”。怪不得每次来理发都“这个要求,那个强调,外加原则上”,唉,一出手就是讲究,一张口就是官腔。
一个星期天,小曼的孩子成成跟着小曼来店里玩。董主任也来理发了。他又指点着小曼“这个强调那个要求”。成成在一旁准备学学父亲小曼的各种操作。按照要求洗了头发,围了新围布,董主任刚坐到椅子上,小曼理了一推子,门店的门吱扭一声,进来一个人。小曼还未来得及打招呼。董主任倒是“刷”的立起来,接着道:“哟,张所长也来理发,来来来,我让你。”推子还在董主任头上理,董主任已离开了坐椅,头上的推子印在他头上画了一小截圆弧,与其他处相比,这段小圆弧挺扎眼,像上扬的嘴唇,又像放着光的媚眼。张所长推辞道:“你正在理,理过了轮到我再说。”“张所长呀,你一向对我们科室照顾有加,再说,我怎能与张所争美争时呢?你忙,你忙,我耽误会儿没啥,你还是先来吧。”张所长推辞不过,也就就腿搓绳。张所长洗发,董主任站在洗头睡椅前;张所长开始理发,他又跟到理容镜前;不变的是一副笑脸陪着。
又进来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来理发。见理发师正忙,就在一旁等着。董主任的举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大人瞅见了董主任的“小圆弧”,刚想笑,但忍住没出声。小孩瞅见了董主任的“小圆弧”,甚是好奇,忍不住捂住嘴笑,这一笑也引起了成成的笑,两个小孩笑到了一起。成成说:“那个人真奇怪,头发理了一推子,来了另一个人,那个人竟先不理了,非让另一个人理。你看那个人的头发笑死人了,那个推子印像一张嘴……”“不,更像眼……”两人说笑甚欢,说笑声甚大。董主任和张所长也一直说一些为官之道,倒也没注意两个小孩的说笑。
张所长理完发,董主任又亲自送到门外,还不忘指了一旁的对联,加了句:“手中施计,头上逞能。”回来又坐下时才听到两个孩子间的说笑。“头发理一半儿多难看。”“那个人咋这么样呢?理个头发理了一半儿让别人理,头发不好看还亲自送人。”小曼的心里倒是明了:“怪不得叫懂事精,一般人他一副官腔,遇到上级一个哈巴狗。”但小曼是服务行业,他还是一脸春风,似乎啥也没听到看到。董主任的脸一阵阵发红,耳朵根子一阵阵发热,但仍稳稳坐着,平静极了。
一个半月后,小曼没有等到董主任的到来。三个月后,小曼仍旧没等到董主任的到来。
后来,小曼无意听一个理发的顾客说:“懂事精和张所长一起调到县里工作去了。”
再后来,小曼还听理发的顾客说:“懂事精大约可能犯事坐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