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的方法
高古玉指公元前的玉器。高古玉材质以和田玉居多,也有密度略低,手感滑润的石英岩玉。
器物通过千百年地下埋藏,造成表面出现沉积物质(皮壳)。另一方面,是玉石材料本身的老化、氧化造成亮度减弱(包浆)。这种侵蚀造成的失亮,与赝品通过抛光或化学腐蚀手段,伪造的假失亮(皮壳、包浆)特征不同,它们形成的条件,以及古玉表面光亮的微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我们在鉴定时,用肉眼的简单直观很难区别出来而以。这种传统鉴定只停留在亮度感觉上,并没有通过真伪的微观考察,从真伪的结构差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比。这是传统辨伪与科学辨伪的差距。
近几年,古玉市场低迷,国内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不敢收藏高古玉,主要是鉴定水平有限,致使很多高古玉无人问津。再加上辨伪方法陈旧、保守,总超越不了造假手段翻新的速度。特别是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专家学者说:“中国玉文化造就的辉煌绝不亚于长城和秦兵马俑,甚至可以说玉文化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造就玉文化的要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则是古玉器的加工要素。正由于中华古先民高超的加工技艺,才能有令人叹为观止古玉器瑰宝。在离不开使用机械加工古玉的今天,已经难以确切想象古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因此通过对“手工”和“机器工”的区分可以辨别古玉和赝品。
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 ,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 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