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后感
看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原名《Educated(教育)》,如果这是个虚构的故事,并不会给我多大震撼。可这是真实发生在美国,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还存在着这样荒诞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国家的多元化,亦或许这只是世界的缩影,在其它各个国家也都上演着同样的戏码。
这个故事有三个主要元素,教育、家庭和宗教。故事的大致脉络是由于宗教,作者原生家庭充斥着暴力和危险,固执而愚昧,最后通过教育才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桎梏。说得简单,可过程和内容一点也不简单,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那可谓从地狱到天堂。
教育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最终是教育带着作者脱离苦海。你很难想象作者上过杨百翰,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可她在16岁之前都没有上过一天学,甚至连出生证都没有。原因是父亲觉得学校是给孩子洗脑的地方,他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面的世界有如此多的联系。但是母亲还是给她的孩子们进行家庭教育。不过也因为要干活而被中断,最后不了了之。
当没有外力干涉的时候,自己的选择就是出于本心。作者有7个兄弟姐妹,可是只有3个选择了自主学习,其它的几个都是跟着父亲干活。作者的哥哥泰勒就是其中一个,为了看书他没有少被父亲毒打,因为偷偷的从工地逃回家看书。这种行为也影响到了作者,成为了作者的领路人。
在泰勒离开家里去上大学后,他还不断鼓励自己的妹妹参加考试,给她辅导,最后终于如愿上了杨百翰大学。本以为这是一段美好时光的开始,可10几年未曾上过学校的她,势必和大家的常识是脱节的,闹出来许多尴尬的事。
因为在课堂上询问“Holocaust”这个词,这个词是“大屠杀”的意思,二战时六百万犹太人被杀。这让本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她,受到更多的冷遇,甚至被孤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与现实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也有了理解她的朋友和同学,还有老师。
终于通过教育,到达了剑桥和哈佛这样的圣殿,拥有了更加理性和科学的视角,也理解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所信仰的宗教。并非是摆脱,而是理解了,包容了,或许距离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恍惚间,回想起小时候一起坐在课堂里的那些同学们,现在做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有体面的,也有不体面的,有轻松的,也有不轻松的,有富裕的,也有落魄的;不知道当时老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是否想到有那么一天,未来他们完全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他们是否还会笃定地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我想答案是,教育总是需要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的课堂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那个玩乐的场所。我的记忆中,学了什么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都模糊了,可是与其他同学一起经历的回忆还是那么历历在目。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总不会理解其中的意义,觉得每天的上下学是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可回想起来,那真的是我们准备毕业后战斗的前哨战。
比起登上殿堂,教育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正常人。
家庭
原本在这个大家庭里,作者是最小的一个,应该能受到最多的宠爱,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家里,生病了从来不去医院,只用母亲的药草或者自愈来解决,甚至是车祸,烧伤这些很重的病也是如此。帮父亲干活从来都没有安全保护,因此经常有人会受伤,而处理方式也是一样,那就是用母亲的药材来止血,然后靠自愈。甚至是哥哥的家庭暴力,父母亲也只是听之任之,拿一句上帝会原谅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人,就过去了。再强烈的抗争就会被认为是背叛了家庭。那些要离开家去学习的人也会被认为是背叛者,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信仰。
作者在学校里鲜有跟同学谈论起自己的家庭,不是因为他们家是异类,而是她觉得,他们让她在干活时暴露在危险之下;让她受到哥哥的暴力时,听之任之;让她在受伤时,不能去医院,只能靠母亲的药草……等等这一些列的行为让她觉得,她的父母是不爱她的,她不愿意说起这些让她自己显得很可怜。
书中有一段写道,他们一家人去参加外婆的葬礼,他们一家人分坐在教堂的两边,泾渭分明。离开家里去读书的三人坐在左边,其他人父母坐在右边,好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那时候父母因为精油已经发了大财,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都靠着父母生活,或许也成为了他们不得不忠诚于家庭的原因之一。而外出读书可以独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光是因为见识,也同样是因为财力。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深远,哪怕是已经脱离这个奇怪的家庭,他们在观念上还是会保留一部分家庭所灌输的观念,包括有病不去医院,没钱了不接受补助,政府都是想要把你洗脑和控制你等等。作者哪怕读到了博士,还是在挣扎和煎熬,如果让家庭和科学所告诉她的真理并存,而她的父母也从未放弃感化她。三番四次地来到学校劝诫她,希望她回归“正道”。
最后,她选择了真理,也找到了和家庭共存的方式,那就是可远观不可亵玩。
宗教
宗教在任何西方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提及,有的甚至举足轻重。这本书中提及的摩门教虽然不怎么提及,但其实并非有什么值得去说的。
反而是,作者的父母,更确切地说起来,作者的父亲通过对于摩门教无比虔诚的方式来控制所有的家庭成员。在这个家庭里,与其说宗教是信仰倒不如说是一种奴役的工具。
女孩子不能穿露出身体的衣服,不应该出去工作,哪怕一点点想要更加美貌的举动,都会被称为“妓女”。而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没能有正确的恋爱观,不知道怎么跟异性相处,甚至连跟自己不同的同性都不知道该怎么相处。
作者后来开始研究历史,也有研究过宗教。在她看来,宗教其实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产物,而并非是其它。如果我们把盲目信仰了宗教,那么我们就成为了宗教的奴隶,而不是让宗教帮助我们达到心灵的平静。我并不清楚宗教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但若是一个正统的宗教,总是该让我们能够依靠和依仗,而不是让我们陷入抗争,万劫不复。
总结
最终作者离开了家庭,不再笼罩在阴霾之下。这一路她的生活压抑而无助,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中的呐喊和彷徨,好在最后挣扎的时刻,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她通过教育获得的理性,还是选择了学校。她愿意去改变那个家,只要那个家可以被改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