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严宁​||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
文/严宁 

乡音难改,乡味难舍。太和虽然不是我的老家,但是我在那里成长生活工作经历了几十年,早已把她的一切谙熟于心,习以如常,那里的音韵食味也浸润着我的五脏六腑,有很多食物一直让我时时想起,馋涎欲滴,比如马糊油茶,比如羊肉板面,羊蹄子,羊龙骨等等。虽然后来我在其它地方也品尝过这些食品,但都没有太和的味道,可能这里包含着太多的乡情乡味,无法描述。

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也有太和板面店,而且不止一家,听说他们已经把太和板面开到了全国各地,曾经有多家电视台做过报道,太和的简介里也融入不少食物元素,影响越来越大了。
太和板面在太和也有很多家,但是最有名气的还是老街上的一家。后来在原粮食局家属院有一家,主要是卖羊脊骨,这羊脊骨又叫羊龙骨,羊蝎子,再加上羊蹄子,还有羊头,羊杂碎等。这两家的生意每天都是客满,老板就在饭店门口摆上桌子椅子,就见饭店门口一片人声鼎沸,吃的,喝的,加上等候的人,热闹非凡,常常吃到夜里两点多。
本来我是不喜欢太辣的饭菜的,我也没有尝过板面。有一次我们一起在饭店吃饭,儿子要了羊肉板面,让我尝尝,我说太辣我不吃,儿子再三劝我尝尝,我只好用筷子挑了一块羊肉吃,没想到这么好吃,那羊肉硬而不难嚼,肉里浸透着很多好吃的佐料味道,虽然有点辣,但是恰到好处,就忍不住又用筷子挑着羊肉吃,羊肉吃完又挑起宽面条吃。这面条也是别有风味,比我们平时擀的面片要厚一些,筋道一些,经过羊肉汤的浸染,面条也有了特殊味道。自此我才知道孩子们这么爱吃羊肉板面是有原因的。
以后我就开始和爱人去吃板面,一般首先要一份羊脊骨,或者两个羊蹄子,有时也会切一盘羊头杂碎,来两瓶啤酒,一边吃一边喝,最后再要两小碗板面,边吃边叙话。那时儿子上大学不在家,我们两人就省了买菜做饭的麻烦,日子过得十分惬意。有时也会邀上几个朋友,在板面店里开怀畅饮,那朋友间的亲热豪爽,不分彼此,推杯换盏,加上羊肉、板面的美味,至今仍历历在目,萦绕于怀。虽然是羊肉板面小吃,但是那诱人的味道比大饭店的菜肴都解馋,尽兴。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羊肉板面的制作。先要挑选新鲜的山羊肉,绵羊肉就次多了。把羊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锅里倒上羊油,放进八角、桂皮、辣椒等香料炸出香味,再放进切好的羊肉块炸熟,炸得稍干一些,捞出备用。另取一个锅,倒水,放各种配制好的香料,各种香料的比例就是老板的秘方了,据说有的要放二十几种不同的香料。再把刚才炸好的羊肉放进料锅里先用大火煮,然后再用小火浸,羊脊骨,羊头,羊蹄子等也会放进去一起煮。关键是小火慢煮的时间要足够,至少四小时以上。时间长了才能把香料的味道浸进去。每个板面店的周围都会经常飘散着羊油炸羊肉的香料味,羊肉味,羊油味。
板面是要提前用面粉加水加盐加少许碱和成面团,稍硬一些,放在那里醒着,让面团伸伸劲。然后再把面团改成一条一条的,长约20厘米的面棒,这一根面棒就是一条板面,师傅会在面板上拿起面棒摔摔,伸伸,一边摔一边伸,会越拉越长,直到宽窄,厚薄合适,放进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放进碗里。这时师傅会问你要辣的还是不辣的,如果要辣的,就多盛一些带辣椒的汤水,不辣的,就少盛汤水,再盛上煮好的羊肉,有时师傅会在羊肉汤里煮剥好的鸡蛋,也会把时令蔬菜放一把在汤锅里烫一下捞出,这蔬菜就增加了另一种味道。现在有麻辣烫的专卖店,就是把各种食品放进麻辣烫锅里煮一下,那味道实在不能和羊肉汤锅里煮出的味道相比。
那时的孩子们是最爱吃羊肉板面的,一碗板面有肉有菜有面,有辣有咸有香味,而且好吃不贵,方便快捷,管饱解馋,想吃肉的可以另付钱加肉,几分钟就可以上桌吃饭,孩子们好像是百吃不厌。有段时间,有传言说,做板面的师傅为了让人吃上瘾,就在香料里加入了大烟壳子,就是罂粟的壳子,有了瘾就会吃了还想吃。我们当时都吓了一跳,心想这还得了,不是公然使人中毒吗?后来经过工商部门查证,此为谣言。这也说明当时的板面对大众生活饮食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这大众化的饮食也迅速在各地传开,板面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太和有数路大军向全国各地进军,比如有做烧饼的,有卖马糊油茶的,有做卤菜熟食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太和板面了。主要是食材易得,随地可取,不需要太多投资,不要太大的门面,只要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就有市场。加之目前全国各地人群的流动,各地都有爱吃面食的群体,给板面的销售提供了机遇。
离开太和后,每次回去,孩子们都会早晨喝马糊油茶,中午晚上吃羊肉板面,我们也是这个习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们也开始学习在家里做板面。羊肉,面粉容易买,香料也方便,凡是卖香料的地方,你说一声,买点羊肉板面料,老板就会拿一个塑料袋,在香料袋里这抓一点,那抓一点,不一会就抓出一包不同香料配好的材料,拿回家就可以按照上边的方法做。因为家里做的量少,煮羊肉汤时我们就会在高压锅里进行,可以节省时间,做出来也好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小吃都应运而起,这些小吃养育了当地的百姓,也从小就培养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无论以后到何时何地,都忘不了故乡的小吃。

作者简介:严宁 ,文学爱好者,文章曾在报纸和网络平台发表。

征稿启事 

一、常设栏目:
名家:首页头条推出,不限体裁和题材,重点推出名家约稿,不接受自由投稿。
小说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中篇小说20000字左右,短篇小说5000字左右,小小说、闪小说1500字以内。
散文苑:各类题材的散文及散文诗佳作,3000字左右。
诗生活:组诗、短诗,不超过50行,谢绝口水诗。本栏目不接受古体诗词投稿。
新批评:主要推送文学评论、文学观点文章。2000字以内。
象牙塔:主要刊登教师作品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习作。2000字以内。编辑部将根据来稿情况适当调整栏目。
二、投稿须知
1、本刊(纸刊)所有来稿均从《颍州文学》公众平台选稿,不愿意推送的勿投。凡投稿均视为同意平台推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