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俊||寻找在故乡时的废名
张鸿俊||寻找在故乡时的废名
废名,何许人也?中国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的鼻祖。
废名,何处人也?苦竹乡徐碾村冯洪墩人。
我虽然很小时就读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等散文化小说,但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废名就是黄梅县苦竹人,他的坟墓就在徐碾村。
初次见到废名墓是三年前的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一位朋友去苦竹乡公干。当车行走到横山公路一个叫鸡公岭的地方,朋友邀我下车,说带我去看一位名人。
我跟着朋友下了横山公路,穿过十几米的田埂来到一块墓地前。墓地很简单,中间两座墓,一座是废名的父亲冯楚池先生的墓,一座是废名和夫人岳氏的合墓。墓地四周是一圈樟树,碑前的樟树下是一排低矮的柏树。整个墓地占地约40平米,放目四野全部是田地,很是空旷,没有围墙,没有高碑,甚至碑文上的字迹也较为模糊。墓地显得非常寂寥,尽管那樟树、那柏树错落有致,郁郁苍苍......
朋友带我看的是名人废名。这是废名吗?这是那个生前名震文坛的废名吗?废名与徐碾村到底有何渊源?不知是何缘故,我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探索废名了解废名的冲动。
再次走进废名是今年立冬后的第一个雨天。满山红叶,很炫目,冬雨丝丝,很缥缈,但天气有点冷,路面也有点滑。
在徐碾村委会我见到了废名的族人,现年74岁的冯艳秋老人。
冯艳秋老人精神状态很好,听说我是来探索废名的,他非常高兴。他带来了《冯氏族谱》供我翻阅,查核。看得出这个家谱被人翻阅了很多次,纸页有点残缺,有的地方还有点皱。
废名,姓冯,字焱明,号蕴仲,学名文炳。废名是笔名。废名1901年11月出生在冯洪墩,13岁前在村读私塾,后在黄梅县八角亭学校读书。17岁离开黄梅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求学。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广泛接触新文学。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回黄梅县教书。1946年重回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调任东北人民大学教授。1967年10月,逝于长春。废名兄弟四人,废名排名老三,由于长兄很小夭折,故冯洪墩人常喊废名为“二先生”。
冯艳秋老人说,“二先生”从小就很聪慧传统,当年八角亭学校毕业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的。他小时候常常跟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寺庙观传戒礼,对禅学有很深的感悟。难怪有文坛名家曾说废名大约是最早将禅引入新诗的诗人啊,这大概与他儿时生活在黄梅这样一个浓厚的禅文化氛围之中有关吧!
废名少年离家后唯一的一次回到故乡是抗战时。冯艳秋老人把我带到冯洪墩“冯氏祠堂”,他说废名抗战时在这个祠堂教了近十年书,这十年教的学生有中国学生,也有日本、南洋等地学生。前几年,还有两位日本老人来到这个祠堂,他们自称是废名的学生,曾在这座祠堂念过书。
这是座很破旧的祠堂。祠堂位于冯洪墩中间,四周已建起了很多民居,显得有些拥挤。祠堂一进两重,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祠堂前栋是传统的三间平房,后栋是三间两层小楼。冯艳秋老人说,以前后栋也是平房,是当年的教室,二楼是十多年前一位冯姓台胞出资加建的。祠堂四壁有很多文字,由于失修太久,墙壁斑驳,字迹残缺不全,因此,想通过这个文字对废名有所发现的我,情绪有些失落,对冯氏后生也有些抱怨,抱怨他们在这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回归的时代没把这保护好。
雨还在下着,打在祠堂旁的梧桐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站在祠堂前,透过这个祠堂,我仿佛见到了当年废名先生的气宇轩然,激扬文字的神采......
“二先生”很耿直随和。冯艳秋老人说,在“冯氏祠堂”教书期间,墩里人很尊重他,有时请他帮忙调解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但他总是按新思维处理,不讲陈规陋俗,像个“法官”。他收教的学生,穷人不收费,富人多收费,也是常有的事。废名很幽默,墩上的人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次他看到人们在插秧,笑着说,为何向后退,而不向前进.....
“二先生”家境殷实。随着他在八角亭上学后,全家人也都搬到了现黄梅城关定居。他家在冯洪墩的房产,由于长期无人问津,也就不复存在,以致旧址在什么地方,现在墩上也没有谁能指认出来了。
从祠堂出来后,我和冯艳秋老人再次来到了废名墓。老人说,废名死后,岳氏一直把他的骨灰盒带在身边,陪伴了她11年,直到1978年初岳氏在天津仙逝。1994年清明节废名的一双儿女才带着父母的骨灰盒回到了冯洪墩,找到了冯氏族人冯艳秋老人,由他主持把废名夫妇安葬在了他父亲的墓侧,满足了废名生前的最大愿望。“二先生”也许习惯了清静吧,冯艳秋老人望着远方自言自语。
“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东墙上的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子非鱼安知鱼”。雨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当我再次站在废名墓前,不由默念起废名先生的《星》诗来。
一座祠堂,一块墓地,几段小闻,这就是废名留给徐碾人的记忆......但这个记忆是永恒的!
作者:张鸿俊,苦竹乡公务员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