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52课:成语“科头跣足”中,“跣”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足”部的四个汉字:“蹁、䟸、踒、跣”,这四个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蹁。读pi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蹁,足不正也。从足,扁声。一曰拖后足马。读若苹,或曰徧。”形声字。本义之一是脚不正;也指行走姿态不正。《广韵·先韵》:“蹁,行不正貌。”《新书·容经》:“若夫立而跂,坐而蹁,体怠懈,志骄傲……皆禁也。”在贾谊的笔下,一个人的站、坐……都有一定的标准。“坐而蹁”,指的就是坐的不端正。
(影视剧中古人端正的坐姿)
本义之二是拖后足马。关于这个本义,有两个问题:其一、桂馥的《说文义证》中认为读音不是“苹”,他说“读若苹者,苹当为采。”其二、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中称“拖当作拕(tuō,同“拖”),《说文》无拖字。”至于什么是“拖后足马”,并无详解,【猜想】大致应是马后足有疾或受伤,拖着行走。
本义之外,蹁还指膝头。《释名·释形体》:“膝头曰膊……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称:“此云扁为膝形,盖薄而椭圆之体。”现代解剖学可以证明,膝头的样子就是扁而圆的。如图:
(膝头)
蹁的小篆写法如图:
(蹁的小篆写法)
2、䟸。读音有两个:
(一)ku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䟸,胫肉也。一曰曲胫也。从足, 声。读若逵声。”
显然,本义也有两个。这个kuí,也只是本义之一的读音。即小腿肉。即“胫肉”。
(芭蕾演员的小腿)
(二)guī。这是第二个本义的读音。读音出自《广韵》,所谓的曲胫,是一种疾病,走路严重内八字或外八字,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卷三:“脚掌反戾,不可行也,故曰䟸戾。”
䟸的小篆写法如图:
(䟸的小篆写法)
3、踒。读音有三个:
(一)wō。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踒,足跌也。从足,委声。”形声字。本义是骨伤折。
这个“骨伤折”可以拆细了说:
第一种说法:专指足骨骨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跌,当为胅字之误也。《肉部》曰:‘胅,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胅。亦曰差跌。”《说苑·谈丛》:“踒人日夜愿一起,盲人不忘视。”大意就是:足部骨折卧床的人日日夜夜想着能够起来,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看得见。
(脚部骨折)
第二种说法:泛指骨折。《集韵·过韵》:“踒,折也。”《易林·豫》:“猿堕高木,不踒手足。”猿从很高的树上掉下来,不会摔伤手足。
(二)wēi。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踒迤”,同“逶迤”。
(三)ruì。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足煩)踒”,有两义:其一、两脚踏。其二,弩名。大概是一种强弩,开弩需要用脚踏。
踒的小篆写法如图:
(踒的小篆写法)
4、跣。读xi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跣,足亲地也。从足,先声。”形声字。本义是赤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坐必脱履,燕坐必褫袜,皆谓之跣。”古人坐的时候必定脱鞋,闲坐(或者坐禅)的时候,会脱掉袜子,都称为“跣”。《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跣,赤足。”《书·说命上》:“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打赤脚走路又不看地,脚会受伤。
(赤脚)
《魏书·太祖纪》:“帝惊起,不及衣冠,跣出击鼓”这里的魏,是北魏,太祖帝指的是拓拔珪。慕容宝偷袭,他吓得赤着脚出来击鼓。
(拓跋珪像)
宋代田昼《筑长堤》:“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科头”,指不戴冠帽,裸露头髻;“跣足”,当然是赤脚了。合在一起就是不戴帽子,不穿鞋袜。后来,“科头跣足”发展成为成语,形容生活贫困或行为散漫不受拘束。
跣的小篆写法如图:
(跣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