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脉诊,方脉篇,大柴胡汤脉
大柴胡汤脉
《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大柴胡汤从组成来看,是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黄形成的一个处方。这个方的病机和血府逐瘀汤基本一致。后者是中焦的结气日久导致瘀血的产生,前者是中焦结气日久,导致痰热滞留。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如果我们抓住了大柴胡汤的这个基本病机,就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大柴胡汤脉。
下面我们就用病案来阐述大柴胡汤脉的特征和临床应用。
病案一:女,22岁,因腹痛腹泻一周就诊。患者纳差,腹痛则泻,泻完痛止。诊脉双关脉独大,关脉轻取气弦,重按滑有力。舌质淡,舌苔白腻。脉象图如下:
结合舌脉,可知患者是中焦寒湿停留导致的腹痛腹泻。治疗就用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如下:
葛根30 柴胡12 枳壳15 白芍15
炙甘草10 苍术12 干姜10 半夏12
3副
因为患者是寒湿痰浊停留而不是痰热停留,故方中用苍术、干姜代替黄芩,整个处方仍然是大柴胡汤方义。患者次日反馈,喝药一副腹痛腹泻就好了。
病例二:男,38岁,患者有乙肝及高血压病史。平素大便容易烂。就诊时并无特殊不适,只是要求调理一下身体。脉诊:双手脉偏沉,寸脉弱,关脉轻按气弦,重按滑,尺脉柔和。舌胖淡白。腹诊:腹部肌肉接触容易紧张绷紧。脉象图如下:
这个脉象和案例一的脉象基本一致。处方如下:
柴胡15 枳壳15 白芍15 炙甘草10
浮小麦25 大枣15 半夏12 茯苓15
陈皮12 黄芪20 桃仁15 茜草10
当归10 桂枝10 大黄3 决明子15
干姜10 党参15
5副
患者有气弦脉且复诊腹部肌肉容易紧张绷紧,因而用四逆散加甘麦大枣汤;脉沉取滑,提示痰浊停留,因而用二陈汤化痰,用小量大黄加决明子代替大黄缓攻滞留的痰浊;肝炎患者绝大部分都会存在血份的瘀滞从而导致血水交换障碍,因此加桃仁、茜草、当归活血。这和二陈汤搭配,实有当归芍药散之意。寸脉弱,加黄芪、党参。
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白色脓样物较多,人觉得舒畅。
这个病案提示我们,对于平时无症状的较轻的肝炎患者,用四逆散加甘麦大枣汤加当归芍药散进行调理是个不错的思路。
病案三:女,42岁,因“小腹痛、小便细不畅、大便干燥。”前来就诊。诊脉:双关脉偏大紧硬而偏实,双尺脉沉细涩。脉象图如下:
关脉紧硬实提示中焦有十分重的寒邪阻滞。寒饮结在中焦,水气不化,故而小便细而不畅。那么针对右关脉的紧硬,用干姜,针对左关脉的紧硬,用吴茱萸;双关脉紧实,是寒邪结聚严重,用升降散将其打开;实邪阻滞中焦,用大柴胡汤思路将邪气排出去,故而用四逆散加大黄。尺脉的细涩,提示血少血瘀兼有血热,故而大便干。用四物汤养血活血,加丹皮清热。小腹痛是饮盛血少血痹的当归芍药散汤证。处方如下:
干姜10 吴茱萸8 大黄6 姜黄10
蝉蜕8 僵蚕10 柴胡15 枳实15
白芍20 当归12 生地20 川芎12
丹皮12 茯苓15 白术15
10副
患者服药至5副的时候,就痊愈了。
由以上案例,我们就可以知道大柴胡汤脉的基本特征就是双关脉独大,且轻按气弦,重按有实邪存在的证据(或滑或实)。而案例三,是因为寒实重,这紧硬的脉象将气陷脉掩盖掉了。我们在根据脉象应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处方中的黄芩和半夏本为针对痰热,实际临床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