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投的故事

总投的故事
(最近无外网电脑,手机发布)
项目的总投资到底是多少,这是个问题。总投资越大,根据资本金比例的要求,企业可以贷更多的贷款。极端情况下,企业可能没有出任何资本金。关于项目的总投,笔者遇到了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河道治理工程,单位造价1.2亿元/公里,赶上高速公路的造价了。河道治理本身是非标工程,具体造价标准难以确定。加上项目是政府付费项目,先期是国企签约,后期民企通过基金等方式,将国企变成民企控股,操作的背后,可能存在不太符合常理的商业动机,比如政商风险的存在等。
第二个故事是2011年某县的污水项目。产能2万吨,总投资3500万元,单位投资1750万元。时间过得飞快,接近10年的时间,很多污水处理项目的单位投资变成了4000万元/万吨,也许投资方需要把零零碎碎、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建设内容全部包含进来,以实现更大的杠杆效益。考虑到项目投资方的背景和实力、市场竞争的压力,有的时候审批可能会“装傻卖呆”。笔者曾经受理某央企的项目,污水处理的单位投资极具市场争力,单位造价很低(我猜测央企本身不缺钱,贷款多了无益处)。而在附近区域施工的某民企上市公司,单位造价就相对较高了。笔者虚心请教过这些企业,污水处理厂即使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因地质结构的不同(考虑到污水的渗透等),投资的总投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某些企业自身拥有施工团队,可以自己建设,总投就会相对较小;而无施工团队的企业,总投可能就相对偏大了。笔者曾经看到江浙的某工业污水处理项目,5万吨,项目总投资3亿元,单位投资达6000万元,第一概念就是项目总投偏大,企业没出资本金,款资金肯定被挪用。结果企业财报中其他应收款科目也明显显示出资金被关联公司占用。
第三个故事是某制造业项目。项目的在建工程迟迟不转固,且项目完工进度逐年还在下降状态。可能项目一直延期,总是试车,项目总是修修补补。某些企业,在建项目多的时候,风风火火,一派欣欣向荣;项目一停工,企业就出负面消息了。可能还是企业存在做大项目总投的动机,后边项目的货款,用于归还前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第四个故事是工业厂房的项目。笔者十多年前处理的12万方的工业厂房,总投是1.8亿元,印象中申报的贷款本金是1.2亿元(实际获批1亿元)。后续项目建成运营,这些年还经营的不错。笔者在想,可能这项目的实际总投不到1.8亿元。另外一个项目,大约5年前,单位投资达到了3000元/平,可能这些年物价上涨的太厉害,工业厂房的造价涨的飞快。遂要求其提供相关合同、凭证和流水,最后验证单位造价是1400元/平。原来造价还是没怎么増加啊。
第五个故事是关于受托支付的故事。某项目获批后,受托支付必须先支付给相关拆迁单位,由拆迁单位再支付相关的工程款、工资款等。最后大致了解到,因为企业把项目总投资做大了不少,必须通过拆迁单位,满足受托支付的条件下将部分信贷资金转出。因此,受托支付的操作不能保证项目总投的合理性。甚至遇到这样的
案子,业主与背景雄厚的施工单位(收取些管理费)签约,施工单位再把工程转包给业主控制的施工企业,这样总投和受托支付就符合逻辑了。
第六个故事是总投即使再高,客户也不一定提款。笔者受理过某医院项目,到位造价1万元/方(不含土地),结果客户还不提款。
因此,项目总投的把控,是技术活。既不能太过,出了风险,内外部审计可不会放过您。也不能太紧,不然方案还没有竞争力。在考虑第一还款来源充足,第二还款来源可靠、项目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前台和风险间应有达成共识的区间,但过犹不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