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博物馆藏明清文玩玉器赏析
图一
中国采玉、用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杭州先民就已在劳动中发现并利用玉。良渚文化中的神秘纹饰和惊人的制作工艺,见证了杭州地区玉文化的辉煌历史。玉石因其温润冰洁的特性,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巫术信仰、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丰富的社会内容,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玉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它自身的经济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将玉石的特性与君子的德行相媲美,《说文解字》载:“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各类玉石历代受到人们的喜爱,承载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一块雕琢精巧、寓意祥瑞的美玉,可以为人们带来平安和如意。
杭州是明清时期江南的富庶地区,经济发达,工匠众多,这一时期的玉器无论在玉质、数量、种类、工艺和生产规模等各方面均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随着玉石原料的易于获取,对玉的使用更加广泛,逐渐由高等级的权贵阶层向民间普及。从格物敬天沟通人神的祭器、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桌前的文房陈设品,或者是男女老少随身佩戴的衣冠佩饰。同时,由于玉文化受到民俗观念的影响,题材更加多样化,带有民间流行的人物故事、动植物纹样、吉祥用语、诗词、祥瑞寓意图案符号的玉器开始广为流行,玉器发展进入全盛期,故有大量玉器传世。
图二
杭州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明清时期玉石器,作为馆藏特色之一,2016年曾经整合馆藏资源,挖掘文物内涵,举办过“瑞玉呈祥”特展,精选百件馆藏玉石类精品文物,通过展示流藏于杭州的明清玉石器,体现了杭州博物馆藏玉之特色。展览包括“好雅之风”和“怀瑾之缘”两部分:第一单元展示文人雅士喜好的文房及陈设用玉,表现出读书人将文房用具与玉器的巧妙融合,借玉表达自身品味与文人玉文化;第二单元展示大众日常的服饰及发饰用玉,坚硬纯洁的玉石与蕴含祥瑞的纹样相结合,体现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功能。这些留存于杭州的明清玉器,反映了当时玉器发展的艺术与文化面貌,亦展现了明清工匠在玉器上的深厚造诣。
文玩玉器的特质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古代君子常以玉器治身,规范行为。文玩玉器起自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文人雅士钟爱在书桌案前摆放文玩玉器,借玉表达自身的品位,反映文人的情趣与风雅,玉质的纯洁配合纹饰的雅趣,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文房书斋,乃雅思神交之地。作为文人的理想空间,不仅展现了文具与玉石文玩巧妙融合,更是其内心精神与外界的交融之地,书桌上所置玉器小到笔架,大到香炉,具有别样的造型和纹饰,都是读书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爱之物。
江南多出文人,追求风雅是古代文人的喜好,传世的明清玉器也具有江南读书人独特的玉文化理念,其内涵不仅表达自身的理想抱负,更多的是透过玉器对人生的思考,是个人内心精神的表达。文玩玉器除了是书桌上的实用物品外,更多的是具有人文情感的艺术品,体现着文人的情趣与风雅。
图三
文玩玉器种类
作为权贵阶层或文人雅士书桌案头的常备雅玩,常见的文玩玉器有笔筒、笔架、笔管、墨床、墨盒、镇纸、砚、笔洗、水盂、臂搁、印章、酒器、香器、鼻烟壶、花器、如意、臂搁,等等,种类繁多,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追求造型雅致精美、内涵丰富,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清松鼠葡萄玛瑙洗(图一),长10、宽8.2、高4.1厘米。采用浮雕、镂雕、俏色巧雕等技法,将整块透明玛瑙料雕琢成形若卷曲的叶片,外侧镂雕葡萄枝叶。上端巧妙地利用俏色工艺,雕刻两只嬉戏于枝头的松鼠。松鼠尖头,长卷尾,四足匐卧,似表现其在枝叶间跳跃追逐或取食,形象生动。松鼠葡萄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吉祥纹饰,在明清玉器中极为常见。葡萄表义“多”, 象征丰收,“鼠”在地支中对应“子”,古人将葡萄与松鼠相互搭配,果实累累,寓意子孙绵长,表达对“多子”的美好祝愿。这件洗体现了玉工的构思之巧和雕工之精,明清时期这类葡萄和松鼠的图案在玉器陶瓷器上十分流行。
图四
明蟠螭纽玉双联印(图二),印面长1.9、宽1.9、印高3厘米。玉质较滋润,雕工简洁,印面光素。环状纽连接两印,上刻花卉纹。回首状蟠螭从中穿过。
摆件作为文房陈设,是最为常见的玉器文玩,造型涉及动物、人物雕像、花卉植物、传说故事等,取材广泛。明代的造型多小巧,清代更多的是造型较大的摆件,其做工更加复杂精细。如馆藏的清寿桃蝙蝠青白玉摆件(图三、图四),长16、高11.5厘米。主体以大块青白玉料圆雕寿桃造型,表面以浮雕、透雕、阴刻等多种形式雕琢交错的枝叶和大小寿桃12个,并浮雕8只蝙蝠,取“福寿双全”之寓意。
图五
明螭龙耳青玉觥(图五),长9.5、宽5.3、高14.3厘米。青玉,器身扁而规整,流口,束颈,深腹,高圈足。内壁打磨光洁,外壁自上而下分别饰勾云纹、勾连纹、覆莲纹三组纹饰,外饰两道凸弦纹。器把镂雕攀附的蟠螭,螭口衔觥沿,长尾卷曲紧贴器身。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后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后来逐渐被其他器形取代。古人好酒,饮酒须持器,正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该器雕刻工艺复杂,纹饰精美,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形象艺术的夸张变形,手法独到,颇为传神。其纹饰制作也异常精美,使整器神完气足,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明代仿古佳作。
图六
明兽面纹螭耳玉杯(图六),通长18.4、口径8.4、底径5.5、高5.6厘米。玉料整体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有深褐色沁。口沿外卷,束颈,深圆腹,圈足,内壁光滑。颈部中间浮雕兽首,尖眼,两立耳,似为螭龙。腹部浮雕兽面纹,尖眼、卷眉,外阴刻回纹,器身两侧环耳为浮雕蟠螭的造型,圆眼、卷眉、尖耳、卷鼻,形象颇为灵劲。全身饰卷云纹。器体厚重,圆口外敞,圈足。刀法粗犷有力,形体饱满。
图七
明乳钉纹螭耳玉杯(图七),长6.25、宽10.7、高2.85厘米。玉料呈青黄色,略有褐色沁。器身呈圆形,折口,平沿,鼓腹,圈足,内壁光素,外壁浮雕乳钉纹。两耳为对称的龙形垂珥,龙圆眼,嘴衔口沿,头顶饰双角,颈后有鬃毛,尾下垂成珥。造型古朴典雅,为明代较为典型的仿古风格酒器。
图八
清三足碧玉杯(图八),长9.85、宽7、高4.3厘米。碧玉料,表面打磨细腻光洁。呈椭圆形杯口,敞口斜直壁,口至腹逐渐内收,底略平,外底有3个锥形的矮足。玉杯全器光素通透,较为简约的装饰衬托出碧玉材质的纯净和色泽之美。
图九
香器不仅是宫殿、宗庙等场所的祭祀用器,也是文人雅士案头必不可少的赏玩之物。明代开始,不仅铜制的“宣德炉”广为流行,玉质香器亦备受追捧。清狮纽盖双龙耳三狮足玛瑙香炉(图九),口径6.7、腹径12.3、通高10.5厘米。玛瑙呈灰褐色。盖纽为一回首的立狮,器两侧各雕龙衔环耳,三器足为狮面纹。整器圆润稳重。
图一〇、图一一
清螭纽带盖龙耳三足玛瑙香炉(图一〇、图一一),口径9.9、腹径15.9、通高12.1厘米。红褐色玛瑙料,钟形盖,钟形盖上盘踞一蟠螭作纽。盖身侧面浮雕3个象首,象鼻弯曲,各衔一活环。炉身两端饰龙首穿环耳,也各穿活环。外壁浮雕折枝牡丹纹,三足呈狮爪状,造型端庄敦实。该器以整块玛瑙料雕琢而成,器形较大且珍贵,镂雕工艺细致华丽,将当时玉器装饰的多种流行元素都运用在其中。作为香器使用,庄重典雅,是一件玛瑙雕刻的精品。玛瑙由于其纹带具有独特的美感,自古就被人们用于装饰,是古代的“七宝”之一。
图一二、图一三
明“子孙保用”款螭纹狮耳玉香炉(图一二、图一三),长12、宽9、高5.4厘米。青玉,口部内收,深腹,圆丰肩。下腹渐收,矮圈足。外壁上下分别阴刻两道弦纹,中间阴刻云龙纹。腹部两侧各有一狮形耳。底部有小篆“子孙保用”款。
图一四
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容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玩赏、收藏鼻烟壶逐渐成风。清玛瑙鼻烟壶(图一四),长5.7、宽2.9、高6.6厘米。玛瑙料呈较为通透的淡黄色,表面局部呈深褐色沁,打磨光亮。壶身呈扁圆形,直口,直颈,溜肩,深腹,圈足。一面深褐色沁斑神似一对立于圆月星空之下的鸟,尖喙,长尾,呈回首状相互对视。均为褐色沁斑自然形成,极为难得。
图一五
清瓜形寿山石鼻烟壶(图一五),口径0.6、腹径3.35、通高5.9厘米。黄色寿山石雕成,壶呈瓜形。瓜身下部雕两只蝴蝶嬉戏,缠附的藤蔓联结一枚小瓜掩映在片叶之下,蜂蝶飞舞其上,取瓜瓞绵绵之意。瓜瓞绵绵是寓意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纹饰,也用来祈愿新婚夫妇恩爱绵长。此件作品雕工精致,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大小适中,可握于手中把玩。
文玩玉器题材及纹饰赏析
文玩玉的造型及纹饰取材广泛,既有仿青铜器的乳钉纹、饕餮纹等复古纹案,或雕刻寓意高尚的四君子纹样以体现个人的品位和意境,也选用文人喜爱的传说典故,以表达在有限书房空间内无限的遐想和抱负,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图一六、图一七
人物题材多为取自各类民间传说或者佛道神像中的人物形象。清“鹿乳奉亲”青白玉摆件(图一六、图一七)取材自“二十四孝”故事。周郯子,品性至孝。郯子的父母年老,需饮鹿乳治眼疾,郯子即身披鹿皮,进入深山鹿群中取鹿乳,险被猎手当成鹿射杀。这件作品长4.9、宽2.3、高7.4厘米,玉质青中泛黄,巧妙地利用玉石天然褐色雕成鹿皮,表达传统孝道理念,构思精妙。
图一八
清翡翠巧雕伏虎罗汉摆件(图一八)则取材自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原为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至清代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钦定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两位应为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伏虎罗汉作为第十八位罗汉,因降服猛虎而得名。高6.5、宽4.4、厚1.4厘米,罗汉上身赤裸,造型写实,显得饱满而有张力。人物形貌朴野,面目威严。右手高举乾坤圈,做伏虎状。胯下猛虎张口龇牙,半趴伏在地,尾巴由于受惊而上扬。整个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器晶莹剔透,罗汉头部及上身有一抹深绿色,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一九
动物形器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或传说中的瑞兽神禽,是明清时期玉器上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明子母狮戏球玉摆件(图一九)取材自明清时期常见的传统寓意纹样“太狮少狮”,整件器物长11.1、高9、宽6.8厘米,玉质温润,雕琢精致。母狮昂首,口微张,两耳侧垂,脊毛覆背,尾贴于臀部,性情温和。子狮卧于母狮一侧仰望母狮,一绣球置于双狮之间,两狮各有一爪搭于绣球之上,共衔一条绶带呈戏耍状。“狮”与“师”同音,“太师少师”均为古代官职,借用谐音,寓意辈辈高官厚禄。
图二〇、图二一
清白马驮经玛瑙摆件(图二〇、图二一),长6.6、宽1.9、通高4.15厘米。玛瑙料通透,马低头,尾下垂,呈行走状,背负的书盒用绳子系于马身两侧。马的五官、鬃毛及四肢肌肉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玉工利用玛瑙料原本的色斑变化,巧雕成首、尾带有深色斑的马,显得颇为精妙。“白马驮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广泛的传说,相传来自天竺的僧人曾牵着身负经书与佛像的白马来中国传法,受到汉明帝的亲自接见,并敕其在洛阳白马寺弘法。
图二二
清三鹅衔莲玉摆件(图二二),长13.4、宽11.1、高5.3厘米。玉料呈青白色,玉质温润、纯净。玉工在玉料上镂雕了三只鹅衔莲枝的场景,鹅圆眼、细长颈,身体两侧阴刻翎纹,莲叶的叶脉纹刻划细致,以具象的手法雕绘池中的自然风光,三鹅嬉戏于荷塘,栩栩如生,充满趣味。古人对于鹅的喜好多受“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影响,羲之爱鹅,用书法换鹅的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乐道,其在书法和文学上的造诣,以及其广闻博取的书法学习态度和对于生死的旷达理解皆是读书人向往达到的境界。文人通过对鹅题材的喜好之情,表达对王羲之品格的崇敬,莲花则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也是深受文人珍爱的题材。
图二三
植物形器以花卉、蔬果造型较为常见。清玉兰花形白玉摆件(图二三),长11.9、高18.4厘米。玉料整体呈青白色,较为润泽,表面有多处深褐色沁斑。深褐色的斑纹和淡黄色的玉料颜色,与真实的玉兰花颜色和形象较为接近。花瓣外侧围绕5朵较小的玉兰花苞,相互映衬。内部镂空,可作花插,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底座为镂雕花卉纹木质底座。这件花形陈设器体量较大,玉质温润,且有天然的沁斑,在玉工巧妙地设计和雕琢下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玉兰花。
图二四
清喜鹊登梅玉摆件(图二四),长5.9、高15.4厘米。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沁,内部中空,可盛物或插花。圆雕树干的造型,表面阴刻螺旋状的树节纹,树干上下方各有一喜鹊,圆眼、短喙、长尾,相互对视。另一枝头长出一朵含苞的梅花。这件玉器表现的喜鹊登梅,是征兆吉祥的题材,也是较为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好运与福气的象征,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故又有“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0年第6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