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老屋

    乡村记忆——老屋    

  
 文/游传化

      说是老屋,其实也只是四、五十年的光景,但她却承载了那个年代人的所有快乐与无奈。我们这里的老屋大多都是土墙草顶,别看她简陋,但她却是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里最大的财产,一般人家都是倾其所有再东凑西借才能建成的。


      农村盖屋先要选址,我们这里大都是座北朝南俗称堂屋。地址确定后先要垫宅子,那时候平板车还很少,都是用土筐、布兜抬或者用独轮车从村外的土塘里推来泥土,加高屯垫,目的是为了防潮防水。


     宅子垫好后,就要请来工匠撒灰放线确定房基的长度和宽度。还要找来村里几个壮汉抬着石磙喝起号子行锇打夯。接着就用石头垒起周围一尺来高的践基。然后就要用土和麦草一起和泥,加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墙的韧性,泥一定要和透,一般都是一边洒水,一边用铁齿抓钩搂刨,一边赤脚在泥里用力反复踹踩,俗称踩墙。然后再用铁叉,一叉一叉挑泥一层层沿着垒好石块的践基上加高。一次大约只能踩到一米高左右,俗称“一转墙”,只有等晾干后,才能继续(踩第二转墙)加高。就这样一般要两至三次才能把墙体踩好。最后踩制“一转墙”就是两端的山墙。山墙踩好以后就算“四檐齐”了。

      大约过上半个月,墙体全部晾干以后就要请来木匠叉梁顺棒了 。我们这里都是用三根粗木椽支撑的人字梁,用五棱或者七棱横棒。(后来盖的瓦房就要九至十一棱棒了)通常三间屋做两架梁就够了。上梁卧棒那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亲邻都要来祝贺的,被称为“贺梁”。当然中午是要置办几桌酒席的。等梁棒卧好后,就要挂上红布、贴红联,放鞭炮。红联一般要写“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恰遇紫薇星”、“金梁顶玉柱,紫气绕乾坤”和“吉星高照”等。木匠还要在梁上撒馒头或喜糖俗称“滚梁馍”。有的木匠嘴里还要唱到:“鲁班先师法道高,盖起楼房高树梢。黄道吉日馒头撒,家里代代福寿高。”接着就要由茅匠们苫草了,笘草就是用芦苇、秸秆、麦草等由房檐往上一层草一层泥地一直从前后两面房坡苫到屋顶,最后屋脊和山墙两面都要用石灰活泥抹上宽约五十公分厚的一层灰泥俗称“压脊”,这样一口新屋就算竣工了。


     草屋虽然简陋,但是冬暖夏凉,御寒保暖,遮风挡雨。


     春天来了,燕子在梁上叽叽喳喳,飞来飞去,筑巢打窝,和人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夏天,外面太阳似火,就连地里的庄稼都被烤得低了头。但它却晒不透草屋,屋内依然阴凉舒适。人从外面干活回来,喝一气凉茶,手执蒲扇,慢腾腾地摇着,躺在床上别提有多惬意了!


     秋天,房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和金黄灿灿的玉米,就像一幅最美的乡村图画。


    冬天来了,尽管外面北风呼啸,房顶也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草檐下挂起了一条条尺把来长的凌冰,但屋里却暖和极了,大伙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舒适休闲。


     进入腊月,虽然那时候人们家里都不富裕,但是房檐下也会悬挂着少量的鱼肉,门两旁挂得最多的是系在麻绳上的串串豆腐,招惹来一大群灰喜鹊在门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悠然地坐在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拉着家常。好像这就是那时候农村的冬季景象吧!

      接着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是鲜红的春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对联。门头上挂满一排红绿相间的福字,屋里屋外所有的物件(面缸、面盆、案板、锅屋、锅台、风箱、水缸、猪圈、大树......)都要贴上红红绿绿的春联,那种特殊的年味和快乐是今天的人们无法体会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屋早已被砖瓦房和如今宽敞明亮、豪华气派的楼房所替代,但是人们依旧难忘那快乐和清贫的草屋生活!



(0)

相关推荐

  • 黄土黄

    黄土黄 从小我就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哪的黄土还不埋人呢",而且我的许多朋友也经常这么说,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长大以后,对于世事沧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读懂了这句话的内涵 ...

  • 乡村老屋

    秋风秋雨秋已深, 旧砖旧瓦旧之情: 无陪无伴无他语, 思儿思女思其乐.

  • 闫文远:建房琐记

    闫文远 作为一名两个男孩子的父亲,我一定要赶在生命的暮年来临之前再建一座房子,完成一个中国式家长应该完成的责任.多年来,这个目标一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肩头,令人喘不过气来. 说起来,小家伙今年十二 ...

  • 乡村余音

    乡村余音(二首) 文/袁国奇 01 古井 故乡亭子边的古井,如一处荒冢, 经历着严冬的雪,盛夏的日晒,还有乡民们冷热的目光. 谁能想到 能听到古井心声的,不是在凉亭神侃的乡民,而是远在天涯的流浪者,同 ...

  • 东北民间“三大累”

    谢谢安达市作家张林老师告之并传来电子版图片. 东北民间"三大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民间流行着许多"四大"什么的俏皮嗑,像"四大黑&quo ...

  • 晨光中的鸟儿

    对面的房檐上有一棵大灰条,四五只麻雀落在它上面正啄食着草籽儿.灰条的叶子早已落光,草籽儿顺着大枝小枝,结得密密实实.鸟儿肥胖,像一只只小小猪似的. 这些小东西非常灵性,我刚想拿出手机拍照,心念一动,它 ...

  • 乡村振兴征文 ‖ 艾叶(原聚文)

    艾   叶 原聚文 引子: 明朝末年,哀鸿遍野. 太行山顶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把肩膀上的一对箩筐放在地上,扯起衣襟擦了擦脸上的汗,手搭凉棚,朝山下望了一阵.箩筐里一头坐着一个小男孩儿,面黄肌瘦,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