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是染坊染出来的。后来,有了“洋布”,就不用染了。裤腰则一律是白色的。所以叫大腰裤子,是因为裤腰很肥,肥得超过臀围,因此,穿脱都很方便。


      大腰裤子既无口袋,也不留门儿,因此当时流行一句歇后语,只要要办的事情没有办成的希望,谁都会说:“你那事,大腰裤子——没门儿。”


       穿大腰裤子,男人一般是不勒裤带的。穿的时候,只要两手从前面拉紧,一折,然后从上面往里一塞,就行了。脱的时候更简单,一拉即开。老年妇女也很少勒裤带,不过不知是老年人手没劲儿,还是腹肌乏力,裤带容易松,一松,就容易往下掉。因此又有一句歇后语,只要你的成绩下降了,或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差了,人家就会说:“你怎么老妈妈的裤子——嘟噜下去了?”少女和少妇当然是要裤带的,不过,没有现在这样的皮带,一律是布条子。所以,那时不叫勒裤带,而叫系裤带。不过这种裤带也有好处,易结不易解。女人们都很小心,为了保险,一般都打几个结,因此除了本人,别人是很难解开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件很搞笑的事情。那时,九顶东南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妇女和别人通奸。她丈夫发现了,就撺掇她到公社去告状,说那男人强奸她。公社人保组长一调查,两人是通奸,就没理睬。那女人在丈夫的催促下,老去纠缠。那人保组长是县里公安部门下来的,很会办案。一天,那妇女又来了,人保组长就问:“他怎么强奸你的?”“他解人裤带。”那妇女回答。“解开了吗?”人保组长又问。“没解开。”妇女回答。“没解开怎么强奸?”人保组长心里已明白了七八分,紧接着问。妇女嗫嗫嚅嚅地说:“俺……俺自己解的。”人保组长气得一拍桌子,大喝道“滚!早知道你是通奸了,还来告!”从此,那妇女再也不告了。


       看来,大腰裤子不值得眷念,而那布条子裤带倒不失为保护妇女的好物件。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悠悠岁月》一书。

(0)

相关推荐

  • 裤带

    我这根裤带大概使用十几年了,如果建个博物馆,也算得上是珍稀文物,还极有可能成为镇馆之宝. 裤带与裤子是配套产品,缺一不可.裤子再好,倘若没有一根抗硬的裤带,也会瞬间拉低档次.尤其在夏天,衬衣装在裤子里 ...

  • 李向东:乡村记忆 之 大云山脚下

    简陋的茅草屋总在记忆里的古树旁坐落着,任炊烟透过顶上的茅草在傍晚的乡村上空袅袅.冬天,茅草屋檐下成排的尖利的冰琉璃在冷冷的阳光下眨着眼,如茅屋下巴下长长的胡须,给本就沧桑的茅草屋更添了几分沧桑.春天, ...

  • 灵璧往事:记忆中的尅大桌

    记忆中的尅大桌 文/乡村农夫 说起尅大桌,你一定会想到,什么大五荤,烧牛鞭,清蒸中华鲟等等好吃的菜吧,可我今天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在婚丧嫁娶时办的酒席,基本上都是九碗十二碟.估计现在的年轻人,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