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51)|中山王铁足铜鼎
中山王铁足铜鼎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51.5厘米、腹径65.8厘米、口径42厘米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77年河北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
馆藏地点:河北博物院
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 ,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
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是指平山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铁足大鼎、铜方壶和铜圆壶。三件器物共有铭文1099字,行文流畅,文字精美,可称中国古文字精品奇葩。
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线条刻划生动,多姿多彩。用刀的轻重起伏,得心应手。行刀节奏的快慢徐疾,灵活多变。单刀、双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刀法曲直变化,方圆皆备。转折处衔接准确,变化丰富。契刻用单刀利刃,尖入尖出,更显爽利劲健。
线条组合上追求粗细、轻重、虚实变化。横、竖等主笔粗、重、实,其它副笔细、轻、虚,这就使通篇文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
“中山三器”铭文书体不仅是古中山国出土文字中最成熟最具美感的书体,而且它迥然有别于我国任何时代任何器物的金文书体风格。字形修长优美、圆润流畅,书体风格与此前的甲骨文、金文,此后的小篆等皆大异其趣。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铭文拓片
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的铜器。1977年在平山三汲中山王墓出土。文字内容是研究战国时期,特别是中山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作鼎,刻铭斥责燕国的国君哙,受其相邦子之的迷惑,把王位让给子之而遭到国破身亡;颂扬相邦司马赒,辅佐少君谦恭忠信,帅师征燕,扩大疆土数百里,占领城池数十座;告诫嗣子记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又覆灭吴国的教训,不要忘记周边的敌国时刻威胁着本国的安全。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铭文拓片
中山王夔龙饰刻铭铜方壶铭文拓片
方壶于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墓出土。壶体四周刻满了篆体铭文,字体修长优美,笔画圆润流畅,刀法洗练自如,是一篇战国书法的优秀作品。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中山王命相邦司马赒,择所获燕国之吉金制成此壶。告诫嗣王记取燕王子之反臣为主的教训,颂扬司马赒的忠信和伐燕的功绩,并阐明如何得贤、民附和巩固政权的道理。
中山王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中山王夔龙饰刻铭铜方壶铭文拓片
圆壶铭文拓片
圆壶于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墓出土。铭文是嗣王为先王写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慈爱贤明外,还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
圆壶
圆壶铭文拓片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