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笔意涵泳 自然妙生
文 俞栋
北京银行成立之初,拟邀名家题写招牌。几经物色和比选,最终决定力邀当时书坛名声显赫的刘炳森挥毫。
刘炳森(1937年-2005年),字树庵,号海村、刘五先生,祖籍天津武清,生于上海,著名书法家、国画家。其一生著作宏富,刊印量巨,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和《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及散文集《紫垣秋草》等字帖与论著行世。
刘炳森幼年身世曲折,风雨飘浮,因父早逝,4岁多便随母回到故乡武清县海自洼村。母亲对少年刘炳森要求极严,刘也不负母命,十分刻苦,常常整日沉浸在书画里:身边有纸笔时,便用纸笔书写;没有则就地取材。每逢春节,乡亲们就纷纷登门向其请“福”求春联,一时门庭若市,十分热闹。除书画外,他爱好广泛,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故被十里八乡誉为“小才子”。1957年,他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山水画专业,师从张治安、白雪石、董寿平诸先生,并被“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毕业后即被故宫博物院“相中”,专门从事古书画的临摹与复制、修复工作。他曾复制过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山东金雀山帛画、宋人册页《巴山下峡图》《山腰楼观图》等艺术精品。由于古画的临摹与修复不能掺入个人风格与习惯,他将主要精力转向书法,并拜京城隶书大家何二水为师,起于楷、主攻隶。上世纪70年代之后,正值盛年的他在书坛已声名鹊起,成为国内中青年书家的领军人物。
随着名气的提升,向其求字者越来越多。因为他题写的招牌匾额美观大气,极受京城商家店铺和百姓钟爱,故大街小巷难以计数,有“京城无处不刘隶”之说。北京银行亦不例外,几经考量,该行最终选择了刘炳森。就这样,他于1998年初用最拿手的隶书题写了“北京市商业银行”七个大字。到2004年更名时,该行领导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决定保留原招牌并去掉“市商业”三字,这便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既具古典美又富现代感的“北京银行”四字。此后,天津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亦请他题名,故其字还被民众誉为“招财字”。
刘炳森的隶书主要取法风格工整秀美且相对成熟的东汉隶书如《华山庙碑》《乙瑛碑》等。但需指出的是,对《华山庙碑》这样已被时代所证明的经典作品,前人评价竟相距甚远。如清代朱彝尊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对其评价甚高。反观,康有为却说:“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若抛开个人偏好来看,《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磔明晰,结构紧凑,字字端稳,章法布白匀称,无疑是摆脱了西汉时期朴拙风气的标准隶书。而他取法的《乙瑛碑》,风格情趣与《华山庙碑》相近,是他学隶的进一步补充。需要指出的是,刘虽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但其吸收借鉴十分谨慎:学《张迁碑》,是为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学《石门颂》,则是为克服《张迁碑》的拘谨。同时,他还深入研习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等名家技法,师古而不泥古。在汲取传统隶书技法精髓基础上,他将现代审美情趣注入古书体之中,创变出凝厚稳健、潇洒俊逸的“刘隶”,给隶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对当代书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