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庄划归福山之后,汉桥村“栖霞北大门”的地位更加凸显

沈海高速在栖霞范围内有多个出口,带有“栖霞”字样的就有三个之多,分别是“栖霞北”、“栖霞”和“栖霞南”。

大体来说,从青岛方向到栖霞市区,在“栖霞”出口下高速比较方便;从烟台方向到栖霞市区,在“栖霞北”出口通行相对快捷;而“栖霞南”这个出口,主要是照顾了南部的观里、官道等乡镇。

其中,如果从栖霞北下高速的话,出了收费站之后不远,就会来到一个与省道交叉的路口。从路口向南走,就可以来到栖霞城区;向东向北,就通往福山、蓬莱方向。

倘若选择后一条线路的话,很快就会经过一个叫做“汉桥”的村庄,而这个汉桥村,就是本文的主角。

实际上,通过前面的背景介绍不难看出,地理位置是汉桥村的一大特点。

汉桥村紧邻沈海高速“栖霞北”出口,但就这一点来说,称之为“栖霞北大门”(高速意义上的北大门)也并不为过。而自从去年臧家庄镇整体划归烟台市福山区管辖之后,汉桥村的这种北大门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因为,如今这里不仅仅是高速意义上的栖霞北大门,而且村庄已经处在了现实中的栖霞北部边界线上。

自东向西沿着烟栖公路行驶,过了福山区臧家庄镇丰粟村之后,就会看到一块分界牌。这块分界牌是去年新设的,此前这里还算是栖霞的腹地,而如今,分界牌一边是栖霞,一边是福山。福山这边的村庄就是丰粟,而栖霞那边的村庄就是汉桥。

就位置而言,汉桥村与丰粟村其实只有一河之隔。但在区划上,两者却分属不同的乡镇。前者属于松山街道,后者属于臧家庄镇(寨里)。也正因为这一点,在去年的调整中,丰粟村成为福山的辖区,而汉桥村仍留在栖霞的地界内。

既靠近高速,又邻近省道,同时还是栖霞和福山之间的分界点。这样一解释,大家对汉桥村的区位应该就会有个清晰的概念了。现在的汉桥村,就是名副其实的“栖霞北大门”。

要说起来,汉桥村的特殊区位并非是近现代才形成的,在清代的《栖霞县志》当中,就已经多次提及“汉桥”这个地方。比如,当时栖霞县通往登州府附郭县蓬莱的官道(栖霞段)共设有七个急递铺,其中就有汉桥,只不过县志中写作“旱桥”。

而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记载,“旱桥”是“汉桥”的曾用名。在明洪武二年,刘姓从“小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北有一座旱桥,故名“旱桥村”。后来,衣姓、张姓、崔姓等姓氏相继迁来,分别以姓氏和“旱桥”的后缀作为村庄名称,连同之前刘姓建立的村庄,形成了一连四个旱桥村的布局。

到了上世纪中叶,四个旱桥村合一,统称为“汉桥”村。而合并之后的汉桥村,也成为松山街道辖下的一个大村落,最多时有将近两千人口,包括张、万、陈、孙等姓氏。

下面的图片都是汉桥村附近的实景,很多朋友可能常从这里走但却没有仔细看过村貌,这组图片就帮助大家感受一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