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 || 作者 杨海川
“屏阳”原为大沟旧称,近年在文章、戏剧等文化领域多用“屏阳”二字。据考,此地南有盘盘营主山,东西各有二山若孔雀开屏,滋阴护阳,因取“屏阳”贴切灵妙!又北有林山,东有阳山,是为“五龙会萃”(以上可见于王启明《话说屏阳》),益于商贾贸易,五乡两省,商贸往来,数十年昌盛日新!而在闻名于世的会宁教育中,此地更是脱颖而出,全镇出博士生四十五名,本科专科生几乎是家家都有。大沟学校最为繁荣的六七十年代的在校老师们,大多都是调入会宁重点学校,成为振兴会宁教育的肱股重臣!忆想青少时代亦受教于这些良师门下,不禁感念良深,因作“屏阳师表”系列,记录一些教习点滴,亦为人生一大幸事!
——题记
第二排左数第七位是李炳宸老师
再没有比春晨的清芬更让人沁心!
再没有比文言的咏颂更让人振奋!
雨后的校园里,操场上一片学生的读书声。而在学校刺玫花旁边的高柳下,传来更加高昂的颂读: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施爱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之所为做也……”
在当年还没有大力提倡普通话推广的时代,这份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咏读带着会宁乡音基本的声韵和四声方式。然而,将这种声调提高八度,接近了秦腔咏白,再将这篇与“史记”序言相媲美的书信咏颂出来,高昂婉转,情致激越,将“太史公”当年屈辱足以夺命,为著《史记》而又隐忍偷生的委屈,幽怨与悲慨恰恰准确地表达出来,仿佛史前的语言就是此声此调,更让人感到当年的史圣恰恰是用这样的语调在倾吐着自己的心声!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位咏颂古文能达绕梁之功,让我们初知“太史公”,翘首古典大家而不拔者,便是我们高中的语文课李炳宸老师!
李炳宸,马路万弆人,语文专业教师。李老师的教学十分奇特!课本里专讲古典诗文和鲁迅文章,现代普通文章下放学生自读!而古典与鲁迅文章则花尽可能多的课时讲得精透!
——“真心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
“这就是鲁迅笔下勇士洒血,党国禁锢的现实!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风雨如晦,长夜难明!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前面的勇士托体于山阿,活着的人仍在静夜里唏嘘!在这奇怪而高的夜空里,发一声凄怆的呐喊!碧血铸剑,亡命一搏!……这就是鲁迅!这一员未死的战士仍然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奋洒着他最后的热血!……”
这位专长研究鲁迅,学者型的语文讲师,授课时课本上只字不看,一口气将文章从头至尾,分段落进行串讲,并且用词用语,紧要处几乎是句句用典!出口成章,有力拔山河之气,流云贯顶,具一泻千里之威!讲得了鲁迅,就要有凌云的风骨!更加他那高亢如咏的调式,浸透着一种铿锵而又千岩万转式的韵律,既有古韵又有白话色彩的语体,让聆听者将灵魂完全溶入了那个战斗者的精神之中!文章讲到这种程度,那还能仅仅称之为一节语文课吗?
“阿Q梦见革命的一节里,你就能看到他注定是个送命的主,富家的凌罗绸缎和阔太太的宁式床,拿这些企图做为战利品的革命理想,并且是一个人在土谷祠的土台上快要冻僵的睡梦中启谛出来,恐怕你连告诉一个解梦先生的机会还沒得到就己被敲断了骨拐,再别说拿了棍棒铁刃往赵家摸索!即便是正统的革命你也不许参加,秀才,阔人,赵大人,假洋鬼子,哪一个对你能是善茬(老师在这里竟用了我们的本土方言,指有善意)“不准革命!要革命先敲断骨柺!”因为讲到了农民,老师舒一口气,“这个被历史的绳索五花大绑的秃头农民能革什么命?同学们想想看,把你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跟着老师的思绪,我们着陆一般从未庄回来,屈指一算,这位“革命者”的“正传”整整上了两周,十四个课时!(课本是节选,而李老师给我们通讲了全文)这位可怜得让人心痛的仁兄,因为他一塌糊涂还要骚情(本地方言:不安份,爱生事端),最后画上个圆被“喀嚓”了!√
老师的课讲完了,而留给我们的作文,时至今日,我也许还不能交给老师一篇满意的文章来。因为鲁迅文章的深广,李老师的教学要求我们永远是无法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的端午节黎明,全校师生在早操时间宽放成散兵队形,向学校北部数个山头举行登山活动(端午登高风俗,可参看本地方志节令习俗篇)。平常象机器一样运转于课堂学习的学生,在这个节日气氛浓郁的清晨登上山颠,望远山,沐清风,心灵里似乎与诗走近了一步,而在这个“学会数理化,走通天下也不怕”的年代,诗与少年确实离得太远了!这个端午实在难得呀!
学生回校,由语文教研组举办的“端午节与离骚”演讲会齐集全校师生九百多人,由李炳宸老师主讲,台上列席的老师有校长:吴振中,教导主任:崔秉华;建校元老:王善治;副校长:刘振亚。共同聆听李老师对历史,风俗与诗的解读与演讲: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李老师以他独有的吟咏风格首先颂读了《离骚》的全文。由于本文文词古奥,学生从字义上得之者不多,只从音韵与激情中体味到一种非凡的感触,对我们出生于黄土地上的稚子们,也是第一次谛听到骚体诗韵。
“我是上古高阳帝颛顼的后裔啊!我的光明正大的父亲名叫伯庸。寅年正月庚寅日啊!我降生于天地之间。父亲寄我厚望啊!为我起了美好的名字。起名为正则啊取字为灵均……”
老师又以意译的形式将《离骚》开首自传式的段落用译文咏颂出来。由于原文较长,逐字句来解读费时过多,正文部分的内容用了概括的方式讲叙:
“屈原,是战国未期楚国大夫,入则下达政令,出则善于外交辞令,是楚国图存图强的希望与栋梁。但楚怀王听信郑袖等人的谗言,最终将屈原流放于湖(洞庭)湘之间十多年,流放其间,他行吟江泽,以草陌荒田为囿,与山老耕夫为伴,但仍然不改他高洁的人格气质。著《九歌》与《天问》,赋《离骚》而发肺腑之声。公元前278年端午日,屈原得知秦将白起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随怀沙自尽,投汨罗而惊世,后世人则有了年年岁岁端午纪念屈原的节令。”
“木兰与蕙草,这些芬芳的植物,在屈原的生平中,是他心中的圣物!这是祖国土地上生长的精灵,它有不流于污秽的圣洁!屈原以他物我相融的状态歌颂着他的祖国,眷恋着他的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他又不罢休,从九嶷山去沅江途上,他发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热爱之切切,流离之苦恨,山神为之哽咽,香花为之垂泪,九天因之而苍白!一代忠良,万世英名!这和生生不息的蕙兰流芳同样永生千秋!”
哦!这就是语文的境界!这就是李炳宸老师带给我们窥视古文化的圣光!这文言中骚体语式,情切而隽永,后世人们撰写祭文时,往往用到这种文体。
李老师突出的特点是高度专业化,专一化。除古文与鲁迅文之外一概不讲。而在音乐与歌曲上,他也只唱过一首歌: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
脚下踩
三九严寒
何所惧
一片丹心
向阳开
向阳开
……
并且,这首歌是李老师亲自教会我们唱的,高昂动人,洋溢英勇之气!(这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己经取消好久了)每当回到我当年的防震棚中晚睡时,墙上贴着一幅年画,是一丛傲立的红梅花,画上题名为:《英雄花放漫天红》,脑海里仍然是李老师《红梅赞》的旋律,正如所谓的印象叠加现象,那个时代,那首李老师演唱的歌曲,傲冬的红梅和我们的青春一并融合在一起,永远地不肯化去……
然而,让人万般遗憾的是,李老师给我们代了一年课就调走了,加之当时分文理科,文科生太少而取消了史地课程,这让我们这些文科生走向了极其艰难的求学之路。但是,从李老师的语文与文学教导中,我们领略了“风骨”的含义,无论生存还是作文,这种凛然的“风骨”默默地鼓舞着我们,前行而不拔!
2020年11月13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