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亭好(《美哉,清晏园》系列散文)
◇海百川
中国封建城垣建筑史上,有一空前绝后的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家乡江苏淮安。“文庙在城外,武庙在城内”的清江古城格局,乃兵家之大忌,儒家所不容。淮安历史上现存此武庙仅一座,其建于明崇祯十一年,位于今清晏园西边。
我常去清晏园,常去武庙。武庙,即关帝庙,神化了关公。我敬神,偶尔也拜拜神。然而,我去关帝庙,并不是为了敬拜关公,也绝非好奇去探究“文在外,武在内”的传说。我去关帝庙,其实就是去那个亭子。
一提到清晏园的亭子,淮安人即刻想到那个湖心亭湛亭。湛亭作为淮安形象名片天天出现在天气预报电视节目上。飞檐翘角,碧波玉立,行云款款亭上,曲桥脉脉水上,逗我渡我,我却愿远远观之,缘水西去。湖水西侧关帝庙有我的亭子。
关帝庙旧时香火鼎盛。明清时,大凡军队出征,必至关帝庙,供奉祭拜,祈求战神保佑他们凯旋。若仅仅是出征的将军来烧烧香也就罢了,谁曾想竟还有很多草民来叩头来唠叨。据《清河县志》记载,这座关帝庙清代香火十分鼎盛,河北、河南一代的平民百姓都到此顶礼膜拜,祈求平安。我一直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些草民遇事不敢到衙门却始终深信这位尊神会操心他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屁事狼烟。朱红高大的院墙,气象庄严的庙宇,威风八面的关帝气场,草民本该敬而远之,为啥还敢来叨扰劳烦大帝?我在这庙门旁的小亭前默然久立,恍然有悟:关大帝依旧是关二爷,依旧接地气!
你看这小亭,一改湛亭的典雅清逸,呈现出一种素朴坚实、简约厚重的风貌,它出檐平短,四根柱体撑起两层短檐,顶着一个朴拙的石葫芦。“云影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白地中”的湛亭,适合仕女赏月,雅士小酌。错彩镂金、秀美精巧的江南亭台,更是一亭一陶然,会让人陶陶然忘记了初心。这个小亭,连一副楹联都没有,其一砖一瓦无不质朴守真、不忘初心。
关大帝想必常来此小亭坐一坐。你看他端坐庙堂之上,一部春秋读了千年,累不?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姿势,换一个心情,不仅是人之常情,也该是神之奢望吧?环顾朱红高大的院墙,东西侧门常年紧闭。周仓小跑两步,为关大帝打开东侧门。门外是那一汪湖水,湖心亭唯有雅士清谈,关大帝丹凤眼一扫而过,落在左侧今雨楼的石舫上。今雨楼原为清晏酒楼,因漕运而兴,是江南河道总督的定点酒店,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可是,清晏石舫上隐约的是嗲嗲之音,关大帝卧蚕眉不禁一立,旋即转身。关平犹豫了一下,然后领着大帝来到西侧门。西侧门外隔小河有一大操场,关大帝见此嘴角浮起了一丝笑容,不过,这一丝笑容马上凝固在关大帝的嘴角,因为他看到了高大的烟囱浓浓的烟。关平似乎听到大帝喃喃自语:噫吁嚱,何为其然也?随后,关大帝来到小亭。在裸石上小坐,他又不由自主打量起这座已经打量过无数次的简洁古朴的小亭,又似乎闻到了当年草鞋的味道,又似乎看见当年横刀立马的关二爷。为所当为,不亦快哉?关二爷手捋长髯。“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小亭朴拙,关大帝常来小亭坐一坐,静一静;来祈求关大帝保佑的将军们,还有那些见到衙门腿发抖的草民们,是进了庙门直奔大殿,还是先来小亭坐一坐,静一静,想一想?若是先来这小亭坐一坐,或许他们会少了些杀伐之心求财之念,或许他们会忘却尘嚣重拾初心。
今天,我又来到这小亭。
关二爷,如今您这儿为何如此冷清?
不见香烟缭绕,更无香客接踵,或因文庙当令?或因衙门亲民?或因孔方兄日日留醉?喜耶?忧耶?
二爷,您别误解。冷清有什么不好?冷清,就是幽静。红墙翠竹树青青,来去的是清风,盈耳的是鸟鸣,此处幽静,正适合您读书养心。
一部春秋读千年,越读越迷茫。日日留醉孔方兄,没了敬畏,没了信仰。
一向不苟言笑的关大帝今天怎么了?
二爷,您老别怪小的多嘴,我听说做神仙新时代有新做法,我还听说信仰泡在酒杯里,更养生。您老乐得清静,何必操心。
本想来小亭静一静,没曾想竟迷糊了一会。不该说破,不该说破。唉,罢了,罢了。小亭不言,小亭有心,跟小亭合个影再走。
(完)
感谢关注淮阴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