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一块月饼/李家全
这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故事。
许多年前,一个来自乡下,其貌不扬,有些羸弱的少年,就读于一所穷乡僻壤所成立的高中。中秋到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学校竟未放假。同学们都在学校过节。那个少年,也不例外。中午,食堂里就显示出节日的成分了,有鱼有肉的窗口挤满了人。少年没有那么阔绰,他仍旧选择一元窗口,因为他的伙食费是九十元每月。而学校一月才休息一次。到了晚上,小卖部更是水泄不通。课间,在教室与小卖部之间的空地上,少年徘徊着,踌躇着,好像在寻找东西,然而本来并不宽大的空地似乎猛然间阔大无边起来。月色已溶,而他并没有多抬头去看上一眼。他在思忖:晚饭省出的一元能否买上一块可口的月饼。在犹豫一阵后,他还是迅速闯进去,迅速从货架上拿一块月饼,付了一元钱,又迅速钻出人群。出来,马上咬一口,尽管不像想的那样可口,但也很满足。"月光如水照缁衣”。上课铃响了。
放学后,少年感到肚子饿得厉害。他飞奔到寝室,大嚼储备的方便面。方便面,是那种较便宜的。有时,它就是少年的晚餐。方便面又干又硬,扎得牙龈疼。但对于少年来说却是美食。他很快吞咽下一袋。将脸和脚冲洗一下,就爬到自己的铺位上。他们的寝楼临街,后窗下就是镇子的街道。两边虽说不是商铺林立,但也让这乡下少年开了眼界。而且街角还正在建房子。他的床铺在上面,正好当窗。窗外斜对面,街角的那处建筑工地夜夜亮着通明的灯泡,而这恰好给少年晚上温习功课提供了便利。少年侧着身体,将书举起,对着光亮,开始温习起来。他的眼睛已近视到三百度了。但依然日复一日。他甚至担心工地上的灯泡不再长明。有时,学得累了,他也会钻进被窝,去与阿廖沙约会。阿廖沙是《童年》里的主人公。这个异国他乡的小伙伴,让他进入幻想世界。他虽然不知道阿廖沙所生活的世界,不知道伏尔加河畔的作坊是什么样子的,但隐隐能感觉到阿廖沙的善良。这本书是好友借给他的,不太厚,每天打手电躲在被窝看一会儿。很快就又还回去了。
今晚月色撩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又想起了日间老师讲的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来。他很迷古典诗词。今晚月光洒满一床,不正助诗兴吗?他马上从床头扯出一张纸来,对月吟哦。“皓月明千里,照我寒夜眠。家中眠不得,霜染亲身单。”写罢,少年觉得心里更苦了。
非典来了。少年已是高三。好像他对非典并没有过多关注。照常的步伐匆忙,照常的早起晚睡。此时,他的成绩已基本稳定在班级前二十名了。甚至最好的时候还考进班级前五,全校前十。家人脸上虽然仍旧阴云密布,但好歹有一些舒展了。而他正加倍努力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他的书桌上贴着克雷洛夫的名言。没有时间再去胡思乱想了。他在心里告诫自己。那个女生的一沓纸条被他夹在日记本里。还记得,自己与她在纸页上纵谈的情形,还记得,自己与她互赠小诗的情景,还记得……不,不,让这秘密潜藏起来吧,为了那期待的眼神!
6月7日。高考。与往年比提前一个月。每天测量体温,填表,齐唱《精忠报国》,然后走向考场。少年没有感到有什么异样。体温几乎每天都36.2℃。考试还算顺利。接下来就是估分。可怎么估都估不好。那几天他心情乱极了。喜欢的英语考砸了。作文也写得很糟糕。听说那个女生考得也不太好。少年沉浸在一个人的天地里。他还清楚地记得,考完那天晚上,她与他说的那些话。“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一块月饼。”他似懂非懂。但他感激她的劝慰。于是,开始填报志愿。他第一志愿报了个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成绩出来了,出乎意料,竟超出估分十几分。可以放心了。全家人都眉开眼笑,已经开始筹备学费诸事宜了。等待通知书的日子很难熬。少年决定趁机去工地找父亲,想顺便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一共干了大概一周,他已觉饱尝了。也是早起晚睡。但一睡下去总觉得醒不来。本不吃肥肉的,现在豆角里的肥肉,他也觉得吃起来香极了。手起茧了。皮肤晒黑了。眼镜被汗水模糊了。人更瘦了。父亲看看有些心疼,歇下来的时候,就劝他回家。他晚上和父亲一起睡,因为只有一个帐子。野外的蚊蚋实在太多了,并且隔着帐子有如雷的声音响在耳边。第二天早上,邻居常常被父子俩啪啪地拍蚊之声吵醒。
后来,少年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他用从老板那提前支取的工资买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导读》,在扉页题写上令他久久难忘的一句话:“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一块月饼。”再后来,读了大学,他在一次征文中,把这次打工经历当作素材,写了一篇题为《我和爸爸是工友》的文章,结果得了一等奖。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作 者 简 介
李家全,男,祖籍河南信阳,现居息县。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热爱文学,读写不辍。自谓和文字最亲密,所写皆为吾心。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