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勇丨藏书者的苦恼(散文)
这些年来,我的书籍多次遭受“劫难”。
15年前,因为离开郑州“漂”到北京打工,从租住的房屋里整理出了1000多册书,经过200公里的长途班车颠簸,送回老家淮阳。因为途中遇雨,包裹书籍的塑料布被风吹散,淋毁了放置在车顶货架上的近百本书。下车的时候,在书堆中千挑万拣找出两本盗版书,满足了司机读书的“迫切之情”。十年前,我全家从淮阳迁到郑州,家里的书籍已经积攒了近2000册。为了节省费用,老婆自作主张,把那些她认为“没用”的图书卖了垃圾,待我知道后,已经找不到收垃圾人的踪影了。只好暗暗祈祷,希望那些书能进入旧书市场流转,而不是进入造纸厂化为纸浆了。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百姓家藏书无法和“大家”“富绅”藏书相比。因为爱藏书,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建起了天一阁,藏书7万余卷,如今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还有位于浙江省南浔古镇的嘉业堂藏书楼,系当地富商刘镛孙刘承干所建,其藏书规模宏大,藏书丰富,被称为中国近代最牛的私家藏书楼。百姓家的藏书却没有这样的气派,盖不了高楼建不起琼阁,只能站几只书柜,贴几条壁橱,藏书量再大,一间书屋就满足了。公退之暇,站在书房之中放眼望去,各色各样的图书在书柜中整齐排列,如同整装待阅的士兵方阵,这个时候,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自豪感:即使家财万贯,怎如这家藏万卷诗书心里踏实?
“心里踏实”这句话是说给朋友“李百万”听的。李百万是绰号,并且还是二十年前的绰号,如今叫他“千万”也可能辱没了他的身价。他开了一家纸业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日进斗金。听我说了“心里踏实”的话后,他一言不发,带我走进他的生产车间,拿起一捆包装精美的卫生纸放在鼻下嗅了嗅说:“我嗅到了你家图书的味道!”
李百万的话听来刻薄,却是大实话。对读书人、写作者、藏书家来说,且抛开历朝历代的焚书、毁书之灾,即使是在太平盛世,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图书不被送进纸厂化作纸浆呢?如今,图书动辄印刷上万册,流传之广已经不是稀缺物,免费送进图书馆,人家都不愿意接收,仅剩卖废品化纸浆一条路可走。运气好的,可以再生成纸,再印成书,再一次流传。运气不好的,就有可能成为卫生纸的再生材料,成了“揩屁股物”。
藏书,不仅是现代读书人的烦恼,即使是古人,也难以解脱。北宋诗人、藏书家陈亚曾有诗云:“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此诗道尽了藏书者的担忧:自己辛辛苦苦购来的书,百年之后,若是被那些败家的子孙卖了,岂不是死不瞑目?他的担忧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子孙不屑,不能衣食丰裕,不仅会卖旧书挣小钱,也可能卖书腾地儿谋生活。
如今城市里房价如日中天,一平方米就是好几万元,家里有个书房,就被占去了几十万元的空间。卖了娘老子的藏书,不仅可得卖书的钱,还能得到价值几十万元的空间。每每想到此处,我心中便隐隐作痛,唯恐自己积攒的“书业”被儿女败坏殆尽,就有了和陈亚同样的感慨: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作者简介:
贾国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行为证据》杂志社主编,新媒体《行参菩提》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谜底就在现场》、《致命谈判》、《命案现场》、《神探》、《大测谎师》、《市长命案》、《市长夫人》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参菩提》等。创作、投拍了《命案现场》(20集)、《捕狼人》(20集)、《完美指控》(30集)、《博弈》(30集)、《糊涂县令郑板桥》(36集)等电视连续剧、系列剧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