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三十七(怎样保证知识活用)
三十七、怎样保证知识活用
用死的知识对待语言思维,死的知识仅能满足于知道,一个人的语言思维不能仅仅来自于这里,因为其中没有一个地方能教会人怎么使用知识,并形成有效语言思维能力,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知识如何活用起来,才能充分明白怎么通过合理的语言思维,修养出这样那样的本领,进而形成相应的表达表现能力。
不管怎样,只有修养,才能让人有真正且靠得住的思维能力,并最先形成的是有效语言,直至表达出来,这些可如日常话语,可如专业言语,还可如各式各样的艺术语言,还可以是不声不响的实际行动。
有修养下的不声不响,也是语言,一旦想概括说明出来,就一定能保证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而且总有着内在蕴含不尽,也分析不完的知识,本领,道理和经验。这就是修养与知识的必然联系。
修养就是实践,是有了这个过程,才让人有了使用语言的资格和底气,而其中任何知识都是带着活灵活现的血肉出来的,岂能达不到活用?反过来,表现在语言能力上,还不是同样?
任何知识都需要用语言阐述出来,这个过程既是表达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表达,都离不开各种各样语言,这就是思维的特点,也是语言思维的特点,而且语言本身也是知识,更是这样的运用能力。
如果单从死的知识角度看语言,用知识说,语言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用概念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境说,语言是遵照约定俗成来用的,但是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角度来说呢?
一方面,语言来自人特有的社会属性,没有或乏于这个属性,语言就不一定代表是人说话,另一方面,语言是以知识来系统结构出的,以知识来不断充实表达基础,促成总能有内容可说,以系统来支撑和维系表达结构,形成总能保证适当的强大表达能力。
表达永远是综合运用的过程,如果缺乏知识和系统这两样,或哪一方面有不足,都不能证明是很好的运用语言,既意味语言活不起来,也意味不能有效运用知识,而且因其中的知识和系统局限,包括运用的失误和失败,必然导致语言毫无用处,反过来说也一样。
所谓“说话要三思”,“三思而行”,就是指给综合运用以一定准备时间,综合运用就是分析,从准备说话到说话完了,整个过程都是从分析的基础上说话,如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色彩、基于什么情绪情感、怎么控制局势和效果等。
人人都得说话,包括用行动说话,不妨观察一下自己说话的情形,脑袋里是不是要用到分析?连这个都意识不到,又怎么懂得如何说话?想一想,如果没有分析,是人说话,还是猪说话?
不能以为表面看到了什么样子,就断定也等同于内在的样子,然后认为具有表面就是本领,就是修养,这是主观主义现象论,是盲人摸象的。说话从里到外,不仅仅是形成的表面语言,也是思维过程和结果,从思维过程到看得到的言语,是一个整体的话语生产流程,都是对语言的有效运用。
正如看到了面条,这仅仅是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生产工序,并非天上直接掉下来个现象,所以也要看得到所需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例如,粮食从耕耘育种培植养护,到收割收获脱粒晾晒储藏,到粉碎提取选购,再到和面用技借助工具,等等一系列打基础、加工和制作的意义,这些都是形同分析的过程。且都是准备和具体操作性质,没有这些又哪来的面条?
正是因为有了加工提取提炼这些分析过程,才称得上“三思”和这样的准备与底气,才让人有了说话乃至写诗的资格,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控有效的分析过程,才有了让人听得到的完整话语和写出来的经得起推敲的诗,而且整个这样的过程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换句话说,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把知识首先要能运用于联想的过程,有联想才能有材料提供给分析,并按分析需要让知识形成系统,又通过这个系统形成分析系统,如果没有足够的联想,就说明有些知识要么用不上,要么从来就没有。
这就是常说的“脑筋要够用”的意思。完全可以认为,不会分析的人,或许不缺知识,但在如同麻袋似的脑袋里,脑筋不够用是肯定的,毕竟有知识而用不上,怎么都证明的是脑袋不给使。
想想看,为什么很多人,说话都很唐突,没头没脑,却又不自知?好一边显摆所知道的只见片观,却一边又免不了犯浑?这样的人虽自诩有知识,实际是连自己身上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试问写诗又能怎么样?能否好得了?用本人常提出的一个问题讲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也出现信邪教的情况?教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
到此,阐述了知识的活用、有效、修养三个方面,最终都还是要落脚于对知识的活用,特别是思维和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怎样把联想建立在分析能力上,而且这方面来不得急功近利,不可舍去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养成过程,以及修养的持续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