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二十六(怎样明辨和修养内涵)
二十六、怎样明辨和修养内涵
前面举诗友这个例子,并非针对哪个人,而是实事求是说明问题,用事实来观察什么叫内涵,什么是合理的情感、认识和态度。类似的情况,本人已经遇到很多,也可以翻看近期本人在拙文《与年轻人说:怎样学诗》下,与另一位诗友的互动。
观察可见,古来已有、当今尤盛的“就诗论诗”之风,对写诗的人影响多么恶劣,既让人自己就挡住了认识的双眼,也让人没有了对内涵的自觉和关注能力,更让人因此而缺乏内涵意识,不得不在自相矛盾中时刻处于,以己为标准而怀疑一切,甚至排斥和否定,
又在面临质疑时势必以自我为核心,寻求自我保护的狭隘境地,毫无道理地就把人变得自恃和任性,完全不知什么才是该自信的,什么才是该不自信的,直至把搬家复制背书当个人实践来充理据,又怎么能见诸文而化之?
不能文而化之,还变得成内涵否?不仅成不了内涵,反 倒成了没有就坏不了事的东西。尽管这是个好明白的道理,其实也并非什么人都能看得出来和听得进去的。
很多人都有根深蒂固的顽固性,这对从“应试教育”下背书走过来的人更是如此。比如,背得好时,能拿高分,八方高看,自觉优越,于是自恃压人一头,更加任性;背不好时,投机取巧,耽于幻想,羡慕嫉妒恨。由于二者的想法都不是瞄准实践检验的,于是虽现象不同,却有着高度的同质性,背不好书依然离不开以自以为是为特征。
实际上,在和平时期生活安逸的条件下,书背得好、背不好,都与过去的“勤奋苦读”不是一个意义,书本知识也就很难再自然而然成为人的内涵,更提不上修养。
换句话说,“勤奋苦读”如果离开了背后的生活坎坷环境,乃至际遇,就等于脱离了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也就同解决问题割裂了开来,于是再怎么貌似“勤奋苦读”,也不是一回事了,待到“学成”而工作,可惜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已经与纷纭复杂的社会之间,积累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种情况或可让学业本领,能够解决某种与之高度吻合的专业需求,却解决不了人生和美这种普遍存在的,既广泛又综合的认识和情感问题。
写诗既不是写锤子板凳汽车电脑飞机导弹等说明书,在当今也不可能再如古人那样,因很少看到外面世界,而一旦苦读出来,便对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才子佳人大咏不止,这决定写诗的人要想解决写诗问题,不论是靠裸奔似的书本本领,还是靠跟古人那样来用书本知识,都是没有出路的。
总之,书本知识之所以对古人成得了内涵,是因为古人是带着生活苦读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哪一种味道都不仅是生活所迫,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与不美的对比,因而书本知识就可以解决写诗的问题,艺术也自在其中了,但在今天,人们从学习它的一开始便成了飘忽于生活之外的东西,除了舒舒服服干巴巴地背书还是这样背书,就不再能解决艺术问题,实际是什么实际问题都解决不了。
有句话:“欠账总是要还的”。想写诗,就要把书本知识已经欠下的账再还回来。这就是,要重视生活,重视人诗合一,重视这样的合理认识和由此修养出来的内涵,特别是把书本知识和自己所说的话,变成时刻都能做得到,随时都能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作为和本领亮得出来的东西。
任何人想撇开这些,不管寻来多少借口,也当不了不欠账,必须要把失去的应有内涵补回来,否则不仅写诗是“两层皮”,说话看事也定然会是同样的不靠谱。
像“我不做学术,吾爱网也没有专辟《关于灵感的缘起发生与表現》之学术论坛”,这么站不住脚的话,也充当起了理由,很明显非但显示不出内涵,显示的倒是强词夺理、一击即碎、毫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借口。
这种情形说明了什么?说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借口当做真实内涵来用,任何时候都要想着,内涵是真真切切不可少的修养,稍有回避便是欠缺,稍有不合理还是欠缺。
也是这个原因,在与诗友互动时,本人总是要将说话者的言论,去与他们写出来的诗做一下相互印证,这既是出于为了避免观察片面,而有的一点自知和警醒,也是出于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出制约人造化的因素和出处,而有的正常的合理认识和客观对待,所谓“听其言还要看其行”,毕竟谁再怎么说话,最终都跑不了还是要反映到写诗中。
遗憾的是,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不得不为一些人感到惋惜。例如,见到那些貌似有知识却用不到对的地方,实际是普遍受制于个人虚荣自恃和麻木不仁,而不能自我分辨、不能自我改正,甚至还自我放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