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种种用法

​白芍微寒,苦泄酸敛,平肝潜阳,

养血敛阴,止痛柔肝,和营止汗。

(一)传统用法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经。功效为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

本品味苦酸性微寒,酸能收敛,苦凉泄热,而有补血敛阴,平肝止痛之功。

1.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痛经、手足拘挛疼痛等常与甘草同用。

2.痢疾腹痛常与黄芩、甘草配伍,也可配伍木香、黄芩、马齿苋、旱莲草等药。

3.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常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等配伍。

4.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常与菊花、石决明、钩藤等配伍。此外,若与桂枝同用,治疗表虚自汗。

(二)用量标准

煎服10~15克。

(三)使用注意

胸满者忌用。反藜芦。

(四)施治鉴别

欲其平肝、敛汗多生用,用于养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

当归与白芍均能补血,但前者性温,适用于寒性血虚;而后者性微寒,适用于热性血虚。

当归、赤芍、白芍三药均能止痛。但其机制各异,如当归适宜于血虚兼瘀血疼痛;赤芍适宜于血瘀兼热盛的疼痛;白芍适宜于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之胁肋隐痛,肢体挛痛。

(五)名医招

蔡小荪(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芍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一般凉性药物大多有止血之功,因血得寒则止。而赤芍正与其相反,为凉血活血,长于散瘀,故赤芍多用于血热血瘀之证;而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多用于血虚阴虚之证。

芍药配伍用量为6~15克。

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者,以赤芍10克,配伍当归、川芎各9克。

治子宫癥瘕(肌瘤)者,以赤芍12克,配伍桃仁、牡丹皮各12克,茯苓10克,桂枝3克。

治盆腔炎、产后感染发热者,以赤芍10克,配伍败酱草、红藤各30克,牡丹皮10克。

治产后血虚发热者,以白芍10克,配伍当归、川芎。

治子痫,先兆子痫者,以白芍10克,配伍平肝潜阳之品。

张重华(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生白芍配伍用量为9克。

治鼻出血、慢性咽喉炎者,配伍丹皮炭9~12克。

治耳鸣耳聋、眩晕之属肝肾不足者,配伍当归、枸杞子各9克。治鼻出血、眩晕、耳鸣耳聋者,配伍生地黄15~30克。

治眩晕、耳鸣耳聋之属肝阳上亢者,配伍稽豆衣、白蒺藜各9克。

治梅核气、慢性咽喉炎、耳鸣耳聋之伴有肝郁征象者,配伍柴胡、绿萼梅各9克。

于鹊忱(山东乳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白芍止痛,剂量小效果差,大剂量止痛效果好,但不宜连续使用,否则可出现头昏、恶心不适等感觉。

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者,以白芍30~50克,配伍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甘草各10克。

治慢性痢疾者,以白芍30克,配伍当归30克,木香10克。

治拘急挛缩性疼痛,如胃脘痛、小腹痛、胁痛、关节痛者,以白·芍30克,配伍延胡索、葛根各30克。

畅达(山西运城地区医院主任医师)

白芍应用指征为头痛头胀,眩晕耳鸣,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

白芍一般用量为10~60克,养血柔肝10~15克,缓急止痛30~60克。

随证治自汗、盗汗者,配伍浮小麦、龙骨、牡蛎各30克。

治胁肋胃脘脐腹拘急疼痛之胆囊炎、胆石症、胃痉挛、疝气、肠梗阻者,配伍枳实12克,炙甘草10克。

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者,配伍代赭石(先煎)30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

曲竹秋(天津医大教授)

白芍用量为10~60克。在治疗腹痛时,白芍用量宜大。

治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以白芍10克,配伍夏枯草3克。

治腹痛、手足挛急者,以白芍30克,配伍甘草10克。

治营卫不和之自汗者,以白芍10克,配伍桂枝10克。

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血虚证者,以白芍10克,配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10克。

治胁痛不舒、肝功能异常者,以白芍10克,配伍柴胡8克。治腹痛下痢者,以白芍15克,配伍木香8克。

治阴虚阳亢之头晕、高血压者,以白芍10克,配,伍石决明15克。

岳景林(吉林省医院主任医师)

白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酸苦微寒,人肝脾二经,因此肝脾之病必用白芍。酸甘配伍可育阴缓急止痛,因此白芍止痛效果非常好,治疗痛证必不可少。另外,在治阴虚水肿时,白芍利水而不伤阴,实为阴虚水肿之要药。

外感表实证不宜使用白芍,易使外邪留恋。

白芍配伍用量为15~40克。

治荨麻疹、汗证等,以白芍20克,配伍黄芪30克,防风15克,桂枝10克。

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以白芍25克,配伍砂仁、乌药、川厚朴各15克。

治乙型肝炎者,以白芍30克,配伍白花蛇舌草30克,青皮、柴胡各15克。

治一切痛证者,以白芍40克,配伍甘草10克。

治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者,以白芍20克,配伍防风、香附各15克,川乌10克,细辛5克。

治阴虚水肿者,以白芍30克,配伍六味地黄丸。

丁莲蒂(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白芍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挛急性疼痛,如急腹症、肝胆疾患、痛经等,解痉缓急效果较好。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等,治急、慢性肝纤维化,疗效佳。

以白芍30克,配伍延胡索15克,黄芩12克,柴胡、甘草各10克,桂枝6克,治疗各种痉挛性疼痛。

马骏(安徽中医学院二附院主任医师)

白芍应用指征为脘腹、胸胁挛急、痉挛等症,腹痛下利者必用。白芍配伍用量为15克。

治血虚肝郁之胁肋胀痛者,配伍茯苓15克,当归、白术、柴胡各10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

治各种挛急疼痛者,配伍炙甘草10克。

治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痛缓,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缓者,配伍陈皮、白术各10克,砂仁、蔻仁各8克,防风6克,炙甘草3克。

治湿热病,症见腹痛,便下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配伍滑石20克,地锦草15克,当归10克,黄芩9克,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各6克,大黄3克。

姚希贤(河北医大二院主任医师)

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疗效颇佳,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痛效果较好,尤其对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疼痛更为适用。

慢性肝病阴血不足用白芍,取其养血柔肝;与黄连并用治疗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效佳。

郭谦亨(陕西中医学院教授)

白芍应用指征为胃脘拘急疼痛时,或肢体其他部位有挛急之症。但在气滞血瘀或新产恶露不下而腹痛者,则不宜使用。

白芍配伍用量为9~30克。

治贫血,配伍熟地黄、黄芪各15~30克,当归9~12克,川芎6~9克,阿胶9克,大枣2~5枚。

治胃痛,配伍香附6~9克,甘草4~9克。

治黄疸型肝炎,配伍丹参12~20克,板蓝根、茵陈各12.~15克,柴胡5~9克、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各9克。

治血虚肠燥便秘,配伍生何首乌20克,当归、火麻仁各15克。治血虚有热之眩晕,配伍生地黄15~20克,夏枯草12克,川芎、菊花各9克。

治阴虚阳亢之眩晕,配伍牛膝12~15克,石决明9~12克。治细菌性痢疾,配伍焦山楂9~12克,白头翁12克,槟榔、秦皮、黄芩各9克。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生地黄15~20克,荆芥炭、代赭石各9克,当归9~12克,川芎6~9克,杜仲炭12克。

养阴补血用生白芍;柔肝、敛阳、止汗用醋炒白芍;缓急用酒炒白芍。

颜文明(湖南中医学院研究员)

白芍应用指征为掣痛,肌肉拘急,脉弦,但是胸满闷者忌用。白芍配伍用量为6~40克。用量过大会引起腹泻。

治偏正头痛,以白芍15~30克,配伍川芎、白芥子等(《辨证录》散偏汤)。

治慢性结肠炎,左少腹痛,痛则即泻,泻后即舒者,以白芍.10~15克,配防风、白术、陈皮(痛泻要方)。

治下肢腓肠肌痉挛,以白芍30克,配伍甘草(芍药甘草汤)。治颜面神经痉挛,以白芍12克,配伍川芎、生地黄、当归、蜈蚣、全蝎、僵蚕。

黄宗勖(福建中医学院教授)

白芍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但肝功能欠佳者,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治骨质增生,以白芍30~60克,配伍木瓜、威灵仙。

治三叉神经痛,以白芍30克,配伍石决明、牡蛎、蜈蚣。

治脑血管意外,手足拘挛疼痛者,以酒炒白芍30克,配伍木瓜、伸筋草、薏苡仁。

治坐骨神经痛,以白芍30克,配伍独活、桂枝、鸡血藤。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白芍30克,配伍黄芪、桂枝。

治肝阳上亢头胀眩晕,以白芍30克,配伍石决明、生地黄、钩藤。

(六)临床妙验

肌肉性痉挛综合征

吴荣祖文老师以杭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上肢肌痛者,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者,加续断、牛膝;肩背颈项肌痛者,加葛根、川芎;胸胁肌痛者,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者,加佛手、白术。治疗肌肉性痉挛综合征32例,服药6剂左右,临床症状消失(《云南中医杂志》1991年1期)。

面肌抽搐

李华老师以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2个月。治疗本病32例,总有效率71.9%(《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1期)。

不安腿综合征

杜豁然老师以白芍、甘草各15克,加水3杯,煎至1杯,分2次服,日暮1次,2小时后再服1次。共治本病54例,痊愈48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河北中医》1984年3期)。

疼痛

王左等老师以每次肌注芍甘注射液(白芍与甘草量为4:1,每2毫升含生药5克)4毫升。以注射半小时内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有效。共治虚性疼痛124例,有效105例,占84.67%;治实性疼痛51例,有效26例,占50.98%(《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4期)。

跟骨骨质增生

王耀老师以生白芍、炒白芍、生赤芍、生甘草、炙甘草各30克,病情重者加延胡索30克,年老体弱者加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水煎3次,共取药液100毫升,对匀后分4次于1昼夜温服完。服药4~8剂,全部治愈(《河南中医》1990年2期)。

习惯性便秘

王文士老师用生白芍24~40克,生甘草10~15克,水煎服,一般不需加减,治疗习惯性便秘,通常2~4剂后即可畅排软便,无复结之虞(《中医杂志》1983年8期)。

哮喘

李富生老师取白芍30克,甘草15克,共为细末,每次以药末30克加开水100~150毫升冲服,或再煮沸3~5分钟,澄清后温服。共治哮喘35例,服药30~120分钟后,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4例(《中医杂志》1987年9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