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维多利亚壹号——港版强拆+蜗居

看完《维多利亚壹号》后,我觉得它就是港版《蜗居》,只是表现的比《蜗居》更为惨烈更为极端更让人震撼,这也注定了内陆市场不容于它。

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有着幼时情节而偏执的想在维多利亚壹号买一套房子的郑丽嫦,极尽一切可能,最终实现了这个梦想。

然而2007年的香港,虽然人均收入达到了10,100元,但是人多地少的香港,600英尺的单位售价要七百多万港元,部分拥有海景的单位,每英尺的卖价,更达港币三万元。正像影片中说的:“一个疯狂的城市,要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而香港回归之后的十年里,虽然居民的收入增加了1%,但是楼价更是上涨了5%。

所以何超仪饰演的主角郑丽嫦,为了买维多利亚壹号而做多份兼职疯狂赚钱,出卖公司资料,杀人(把维多利亚壹号变成凶宅,才能使它降价),甚至自己的父亲马上就要咽气而渴望输氧的时候,她为了尽快得到赔偿,虽然一直坐在父亲身边拿着氧气管不断的纠结,但是最终还是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咽气。

和朋友一起看这部影片时,朋友说郑丽嫦有精神分裂症。我倒觉得这种所谓的精神分裂是人人都有的偏执。

大学时一位室友沉溺于游戏,有钱就去上网。有次他把钱花完了,两天都没有吃饭。另一室友看不过去,就给了他20元钱,然后他拿着这20元钱转身又进了网吧。

还有一个朋友只身一人在外地混,说自己没有存到钱,因为她买笔记本电脑、买数码相机、买手表等等,总之想到什么就去买。但是自从网线断了之后笔记本就一直被搁置着,数码相机一次都没有用过,手表更是“刚买过就后悔了”。虽然自己知道这也是个毛病,但是她的购物欲就是控制不住。

当人们脑中非常专一的想着要做一件事而忽略了其他一切的时候,就会达到一种废寝忘食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偏执,从而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到癫狂的状态。

高中一位同学想到上名校,却不考虑自己家庭的情况和自己的出生地允不允许,学校有没有自己想学的专业,为什么上名校,总之就是想上,还非清华不可。最后,他站在课桌上高喊,我要上清华!我要上清华!疯了。

影片虽然把这种疯狂的偏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生活中一点都不缺少这样的疯狂,更不缺少这样的人,甚至人人都有这种偏执的嫌疑,只是程度大小罢了。

如果用科学来解释就是当人产生一种情绪或者想法而不能及时得到释放时,就会被压抑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种被压抑着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促使脑垂体分泌一种肽腱(蛋白质的一种),这种肽腱会发布到全身各处,让每个细胞都接受它感触它。当你以为这种情绪消失了的时候,你的细胞会提示你,它会发出一种类似饥饿的感受,促使你产生这种情绪来满足细胞的饥饿感。这就像吸毒,不断有毒瘾来迫使你吸入更多的毒品,而吸入更多毒品让你的身体更加需要它,一种恶性循环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一些偏执的想法,很多不良的情绪就是这样被我们“娇惯”出来,而一发不可收拾的。

由于本片暴力镜头异常血腥,口味超重,一个疯狂的女杀手,十一尸十二命丝毫没有回避的残忍镜头,甚至有的网友建议去看时带上呕吐袋;色情镜头也有不少,口角、3P等更是齐头并进,以至于身兼投资者和演员的何超仪起初担心该片是三级片,未必人人接受,但为了影片的完整性,决不会删剪任何片段;又由于香港的开放,在政府强拆旧房时打上“流氓土发,官商勾结。良心何在,天怨人怒”,“官商勾结,只手遮天。高压手段,强行逼迁。”等布条,这在内陆反强拆火爆的当今恐怕也会引起不良反响。所以这部影片无望进入内陆市场。导演兼编剧的彭浩翔将主力票房市场放在了欧洲和东南亚。去年5月,该片凭着3分钟的片花,看过该片花的外国片商都大赞何超仪、陈奕迅表现突出。

这也在清风意料之中,因为老外拍的恐怖片,多是人与人之间的血腥和什么怪物一下把人弄两半的恶心。用他们惯常的恐怖形式把恐怖发挥到一种极致,又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为依托,不单彰显了人性深处的罪恶,更显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疯狂。也难怪老外们对其赞不绝口。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并非空穴来风有意夸张,是人人都有的疯狂,是现实中的现实,影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