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9)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课程录(89

十二章、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2、五苓散

【组方】:猪苓十八铢(12克),泽泻一两六铢(20克),白术十八铢(12克),茯苓十八铢(12克),桂枝半两(8克)。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

【改汤药参考】:猪苓12-20克,泽泻20-30克,白术12-20克,茯苓12-20克,桂枝8-15克。

【第一天讲课】:

第一点,这么多条貌似不相关的症状组合都用五苓散,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人的生理共性。所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是老祖先的智慧,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来查找这个“共性的”的规律。

第二点:小便不利是指该排出的东西不能被排出去,那么不能被排除的东西在身体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不同的影响,才有了不同的症状组合。

第三点,排水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些是在末端进行引流(如泽泻),有些是在中间导流(如白术,茯苓),有些是在末端开闸放水(如猪苓),有些是在全局督导促进(如桂枝)。

第四点,五苓散与猪苓汤的主要差别在于“桂枝和泽泻”及“阿胶滑石”。以药测证可以发现五苓散更侧重于表外,而猪苓汤更侧重于出口通利。

【第二天讲课】:

一、正讲:

昨天的老师讲解五苓散“侧重表、外”问题,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听懂了。今天我对条文再补充讲一下,顺便解释一下五苓散“侧重表、外”问题。

五苓散证共10条(第71~74、141、156、244、386、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4、金匮·痰饮咳嗽病31条)。

五苓散之功用,注家几乎一致认为:本方证为外邪(太阳)内饮(太阴)饮停化热(阳明),成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见太阳表虚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口渴者,还有特别定义此为“太阳蓄水”证的解释,几乎一致认为五苓散的功用首在利尿去饮,其次解表去热。大致如此。

但是这一“公认”的结论似乎夸大了“利尿去饮”的作用!

分析10条条文,有7条表不解(除73、156、金匮·痰饮咳嗽病31);明确肯定有里热(9条有渴,5条有烦,6条有发热或发热汗出);有3条明言小便不利(71、156、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4,其余各条恐隐去)。问题在于“小便不利”是否一定为“饮”、为“蓄水”?

有6条提到五苓散证曾有汗、下、吐、利或误治,因此推断其“渴”与“小便不利”主因是伤津,又,“小便不利”也有因气上冲之故(如74),而饮当然或亦有之(金匮·痰饮咳嗽病31),但应当反而是次要原因。条文中有“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后,“霍乱吐利”后,攻“痞”后,这种种之后当然津虚是第一位的,停水(或“蓄水”)本不应明显。假如停水是个主要问题,当辅见或身肿、或少腹满,条文却无一处言及。如果说五苓散首在利小便,何以能止胃中干、口中燥渴?若饮重,化已蓄之水犹恐来不及,服药后岂可多饮又去暖水(见方后注)?不怕水又去堆积?

故五苓散证,其“渴”与“小便不利”,即便有饮,也不会明显,其证首推津伤!

五苓散证虽热而不甚、虽表不解而微、虽或有饮(但绝非“蓄水”),总的来看,是邪不盛而正稍夺(津伤),此乃五苓散证之准确描述。

因此对于五苓散的功效就要重新审视。首先,虽然五味药都有“利尿”功能,察其为散剂用量甚微,不足以明显“利尿”!从方后注“多饮暖水,汗出愈”知,首要功效乃“解表和里”,也就是一棵树老师说的“侧重表、外”的意思。71条曰“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244条又重复此言,由此可知五苓散证其病亦有自愈之机也。

那么主要作用不是“利小便”,主要又起什么作用呢?乃“帮助水代谢输布”,程度上比“利尿”说法轻点,则此方义可解也。

如果将五苓散与猪苓散比较,则猪苓散乃五苓散之简略方,去掉桂枝和泽泻,其证少了太阳表证,特别是没有气上冲了。因此,猪苓散证就是五苓散证去掉太阳。

如果将五苓散改汤,则证义大变,“去水利尿”作用就明显起来。诚如黄煌先生分析那样,“五苓汤”证(姑且称之)多伴有浮肿,首在利尿去饮也。

我们不妨看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这条与五苓散证何其相似乃尔!猪苓汤首要功效就是利小便,也就是一棵树老师昨天讲的“开闸门”,其用药同样包含猪苓、茯苓、泽泻,但它量大是汤剂!再看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也明确指出津虚之渴,是不能用猪苓、茯苓、泽泻去“利小便”的!而五苓散证之渴,正是“大汗出、胃中干”之津虚之渴,五苓散、猪苓散的功用并非绝大多数注家所说的“利小便”,而是“帮助水代谢输布”,程度上大不同。而且服药都要配合“少少与”水或“急与之”水,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附录:条文简要解读:

伤寒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读】:这几条为五苓散证正论。

总得意思,五苓散证为表不解,有里热之渴,或有轻微太阴之停水,有津虚或气上冲之小便不利。五苓散配合热饮,解表、和里,“胃气和则愈”。

71条,太阳病发汗病解,唯因强发汗津虚胃干欲饮,致烦躁不眠,只需与少量水则自愈也。若以上状态有脉浮数(暗示表不解),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则需以五苓散解之。

72条,隠去发热、小便不利。73条隐去脉浮、小便不利、烦渴。其不渴之茯苓甘草汤见太阳太阴,这里不细述。

74条,“有表里证”者,即有桂枝汤证及“小便不利、烦渴”证。水逆为五苓散证之厉害者,有明显气上冲。。

伤寒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白散。

【解读】:

此为表热不去而烦,并非里热,故不渴,“文蛤散”应为“文蛤汤”,文蛤汤类似于太阳阳明并病之大青龙汤。服后不瘥再继与五苓散(前面的治疗造成津虚了)。寒湿结胸为纯虚寒之太阴病,“三物小陷胸汤”应为“三物小白散”。又,寒实结胸也与“冷水潠之”无关,必为窜文。这条整体上与五苓散证关系不大,算一条参考性条文。

伤寒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解读】:

太阳病误下,使邪热内陷而成心下痞、此应与泻心汤。但服泻心汤后,气上冲逆迫于心下,津虚烦渴、小便不利,宜继以五苓散主之。“渴而口燥烦”当为“渴而烦躁”。

伤寒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解读】:

这条说的内容很多,且容易混淆。第一段。本来是太阳病,寸缓者津液不足于外。尺弱为津血虚。关浮,关以候胃,浮主外也主热,即心下痞热,用脉来说明病理情况。其实是说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不呕,没传到半表半里,没有胸胁苦满的柴胡证,但胁下痞硬,闭塞不通,这是医下之造成,表未解,外邪又内陷,所以心下痞。没说治疗,应该先用桂枝汤解外,然后以泻心汤治痞,这是一段。

第二段。假如医不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转属阳明,转属是个并病,这时候小便频数,大便就要硬了,但热和实都并不太厉害,不更衣十日,也无所苦。言外不可攻,根据治脾约的,用麻子仁丸,或用导法。若渴可少少与饮之,胃和者愈。

最后一段是承上边的两段说的。承第一段下之,表未解心下有痞,有停水,由于气上冲而小便不利,这是个简文,通过“渴者”这两字代表了,这是承接第一段。承接第二段也是一样的。要是不下也可以发生这样的征候,微热不恶寒而渴,给了水还渴,但是小便不利,有五苓散证。并非说转属阳明小便数大便硬,还给吃五苓散。因为这是简文,很容易误解。象这类条文都是谈医理的。

伤寒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解读】:

论述霍乱病的两种证治。

“头痛,发热,身疼痛”,这是表证。如果渴欲饮水(有里热),小便还不利者(津虚或微有停水),这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治疗当用五苓散,也有白虎加人参合用五苓散的机会。如果不口渴,“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脾胃虚寒,应当舍表救里,用理中汤或理中丸。

理中加减法中,“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吃完药以后要喝热粥,盖上被子,使水谷之气来辅助胃阳,祛除寒邪。《伤寒论》中吃完药要喝热粥的方子有两个,一个是桂枝汤,一个就是理中汤的加减。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抹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解读】:

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泛于上,故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痫眩冒者,皆水饮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注家多把癫眩改为巅眩或颠眩,以为头眩之意,但屡依本条所述用本方治愈癫痫证,足证癫眩二字无误。这条饮明显,宜将散改汤为是。

【五苓散病机】:

表虚、津虚、或微有停饮、小便不利、渴。证见:脉浮有热(多于汗吐下后)、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

【声明】:以上解读与流行解读多有不同,仅供参考!

直接把优质课程分享给需要的人,别人购买课程之后,你还能获取分享佣金。

(0)

相关推荐

  • ​猪苓汤证方证标准√

    ​猪苓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1)水饮证:呕吐或者咳喘,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头面.肢 体浮肿.(2)淋证:发热或者见有洒淅恶寒,小便不利( ...

  • 猪苓汤的禁忌

    猪苓汤的禁忌 编辑整理   十方世界.解英 原文: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222) 讲解:这还是一条简文,意思是说当热盛伤津.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大汗岀.无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