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时隔20年,南邮缘何再捧国赛最高奖?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近日落下帷幕,我校王博、钱家琛、邱城伟团队(指导教师:肖建、蔡志匡)从1066所高校的144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捧得本科组最高奖“瑞萨杯”。这是学校继1997年后再次登顶!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一直默默付出的教练团队,是他们不断优化制度保障科学发展,是他们用创新瞄准技术前沿,是他们用奉献助力学子登峰,是他们不断成就着学子们的光荣与梦想!

他们是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练团队!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近日落下帷幕,我校王博、钱家琛、邱城伟团队(指导教师:肖建、蔡志匡)从1066所高校的144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捧得本科组最高奖“瑞萨杯”。这是学校继1997年后再次登顶!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一直默默付出的教练团队,是他们不断优化制度保障科学发展,是他们用创新瞄准技术前沿,是他们用奉献助力学子登峰,是他们不断成就着学子们的光荣与梦想!

他们是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练团队!

展开剩余89%

用制度保障科学发展

1997年初,时任教务处处长刘陈组织老师,反思头两次国赛(国赛始于1994年,1995年为第二届,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军覆没的教训,发现比赛并非学生自发的活动,学校应组织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此后负责人王锁萍等5位老师,根据比赛内容,自1997年春开始,从模拟、电源、自控、通信等模块化方向,在周末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培训。

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1997年的国赛上,王琦、朱武长、唐元春团队力压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队伍,代表学校一举拿下了最高奖“索尼杯”,此外学校还拿到两项一等奖,开启了南邮在这一赛事上的辉煌历史。

优异的成绩鼓舞了学校,也证明了培训模式的合适和有效性。此后,南邮继续在每年上半年面向参加本年度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进行模块化分方向系统培训,几乎每届赛事都能拿到全国一等奖,仅2011年到2015年,就获得7项全国一等奖,但遗憾的是,再未问鼎过最高奖。

2015年,校党委书记刘陈又一次坐到教练团队中,一起商量如何进一步提高成绩。此后,电赛负责人肖建和其他老师总结经验并积极去其他学校调研,拟定了《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与创新改革方案》。

根据方案,大一学生即可选修综合性基础强化任选课。当年参赛学生在模块化分系统培训(主要由林建中、程景清、张胜、肖建四位教练组长负责)基础上,增加了过程化量化考核,通过阶段性测试选拔优秀选手(组队形式)。此外还包括夏令营冬令营强化突击训练、学长导师制、“虚拟实验室”教学、增加经费优化硬件环境基础,等等。

2016年春,方案正式实施,学校新增30多万的设备。参加培训学生的竞技水平有了全方位的提升。连续三年参加比赛的朱立宇亲历了这种转变,尤其由易到难的校内四轮选拔赛,让他和团队快速提升,拿到2016年全国大学生模拟电子系统邀请赛一等奖、2017年国赛一等奖。同样获得国赛一等奖的吴倩则感激“虚拟实验室”教学,让他们团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提供的面包板、便携式口袋型实验板和FPGA实验平台进行实验设计、测试与数据分析。

获得“瑞萨杯”的王博、钱家琛、邱城伟团队也一致认为正是由于系统的训练让他们夯实了基础,他们在比赛中涉及的电路板设计、焊接、数电、模电、编程、传感器、控制算法等多个模块的知识都得益于老师的长期培训和指导。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的国赛还实现了两项突破:一是参赛时仍是大一学生的杨秉茜和学长组队拿到国赛二等奖,开了大一学生拿国奖先例。二是有支三位大一学生组成的队伍获得省赛二等奖,这在南邮也是首次。

学生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系统化的培训,林建中老师说,“平时培训不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好,也拿不到好的竞赛成绩。”

用创新瞄准技术前沿

如果说第一次捧杯主要依靠的是南邮传统强项(学生选择题目为“水温控制系统”),第二次捧杯则胜在紧抓技术前沿(学生选择题目为“四旋翼自主飞行器探测跟踪系统”)。”程景清老师说。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所体现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是比赛考察的核心要素。为此,指导团队非常注重学生的方向引领和方案设计,培训内容既有基础,又注重引入前沿成果,紧跟信息技术最新发展。

为了自我提升,指导团队既要参加每年的全国和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研讨会,关注电赛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热点方向,又要大量阅读文章,考察相关设计。比如,“互联网+”作为技术热门近年频频在研讨会中出现,指导老师便让学生在赛前准备了相关APP编程,“虽然比赛中没有涉及此类题目”,张胜老师说,“但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

平时训练中,老师还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案解决同一个问题。除了各种仿真比赛、模拟比赛外,老师还鼓励同学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通过实战快速提升。肖建老师从2012年起开始做无人机方面的研究,拿到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所做的研究成果已在南通研究院立项,目前正在产品化阶段。2011级的王立(2013年国赛一等奖获奖者)、2014级的王博等同学大二时就通过STITP项目参与到肖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了。科研中关于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让他们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王博还拿到了2016年全国大学生模拟电子系统设计邀请赛(TI杯)国家级一等奖、2017年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ARM创新大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

不得不提的是,指导老师中的很多人都有企业或工程背景,除了4位教练组长外,林宏、郝学元等指导老师都有企业工作经历,培训指导学生时,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得益于电赛的成绩和动手能力,很多获奖同学都有了非常好的前景。获得1999年国赛一等奖的徐罡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实践能力强,毕业后破格进入跨国公司工作。获得2005年国赛二等奖的叶振风顺利进入只收研究生的国电南自。获得2007年国赛一等奖的冯海东成为南邮第一个因学科竞赛获奖保研的同学。今年获奖的王博、冯备备等也已成功保送东南大学、中科院大学深造。

用奉献助力学子登峰

二十多年来,南邮电赛教练团队本着奉献精神,以“聚合”之力助学子勇攀高峰。2005年以前,学校每年选拔参加国赛的团队不超过15支,之后是20几支,2015年增加到50支,2017年更是多达57支。教练团队也由之前一年带一两支国赛队伍,到现在带好几支。教练团队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教练团队尤其是四位教练组长仍默默付出着,其背后的动力是教练团队对电赛的热爱和一颗颗奉献的心。

程景清老师是目前团队里资历最深的教练,带队获奖无数,电子电路设计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他在家里也搭建了一个实验室,自己做电子电路设计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方便。2014年退休后被学校返聘继续担任仪器仪表与模拟类方向的培训负责人。仅仅为了今年夏天的比赛培训,他就设计了16个电路模块,提供给学生调试与学习。

培训中,教练团队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会利用讲座课堂等机会挖掘好苗子。比如,王博是大一时在创新基地帮学长学姐做项目时被发掘出,开始跟着肖建老师做项目的;获得国赛一等奖的吴倩和柏羽是张胜老师在课堂上发现的。对于这些充满主动性并热爱电赛的同学,老师们会予以格外关注,同时还会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进行合理组队。

整年陪同,培训和测评大多在周末或晚上进行,寒暑假强化突击训练,比赛时四天三夜全程做好后勤保障,累了困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将就下,是教练团队的工作状态,过节假日成为“奢侈生活”。张胜老师说,“要学生做好,自己先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

有的老师在妻子临产住院时仍在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在孩子还小、母亲烫伤都需要照顾的情况下仍坚持到校指导学生;有的老师在学生比赛成绩不理想后,寸步不离地守护学生一整天;有的老师自掏腰包,给买不起材料的学生2000元买材料;有的老师为比赛学生端来自己家人做的饭菜;有的老师为了陪学生比赛,一个暑假只能有5天时间陪年幼又想他的儿子外出游玩一趟。可以说,不仅仅是学生泡在实验室,泡在电赛中,陪同他们的还有教练团队。

如今,南京邮电大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练团队依然似登山杖般,俯下身子,不断助力学子向着一座座高峰挺进!

相遇,在最好的时间

王博与邱城伟同为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微电子专业,大二时相识,他们一起学习工作,后来一起参加过几项比赛。在学校电赛选拔赛中,钱家琛引起了肖老师的注意。赛后肖老师把钱家琛介绍给他们认识,志趣相投的三个人一见如故,组成了现在的团队。

甘与苦,是路上最美的风景。

准备比赛的过程是漫长的,他们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末和晚上就来创新实验室学习相关方面知识。“从大二参加第一次比赛一直到大三,我基本上有空就在实验室。”王博谈道。

早在大二下半年,王博就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拿了省二。”回忆起当初的经历,王博轻松地讲道,“因为比赛是不知道要出什么题目的,所以要花很多课外时间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大学三年来,他们参加过很多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参加的比赛虽然多但是并不杂,因为这些比赛知识点都是相通的。通过比赛,他们能力迅速提升,经验也逐渐积累。两年多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到比赛时看见题目就几乎可以确定解题思路。

说起坚持下来的动力,他们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飞行器很感兴趣就会做下去,就能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收获。”

8月9号上午8点发布题目后,三人对做飞行器和还是做板球系统产生了分歧,经过一上午的分析,参赛题目终于确定下来。在四天三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三人几乎一直呆在实验室里。“基本没有睡觉的时间,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一会儿,我们轮流起来写代码。”终于赶在8月12号晚上8点作品被封箱送到了指定作品存放场地。

回忆起去河海大学参加赛区测评时,王博谦虚地说道:“当时我们觉得拿个国家奖就不错了。”比赛时评委手上有一些抽签纸,上面写有九个点的序号,抽到序号后操纵遥控车按照编号跑,飞行器则需要自主跟着车跑。“当时我们只用了60几秒,算是最快的,而且飞行器飞行和跟踪比较稳定。”三人在江苏赛区拿到了近乎满分。经过综合素质测评,作品被选送去西安参加国家级复测。

笑傲决赛,三人合力夺冠军

经过激烈角逐,一路披荆斩棘,凭借着耐心与细心终于来到冲击最高杯决赛的赛场。当被问到他们站在冲击最高杯决赛现场时的感受时,三人说刚知道能有机会冲击最高杯时非常惊喜。过程中压力大而导致心情有点沉重,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让他们满怀欣慰。

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更离不开三人的齐心合力。西安赛场上,因为场地灯光较暗,很多飞行器参赛队伍都遇到了图像处理的稳定性问题,飞行过程中脱离小车而失败。而他们三人在设计方案时选用的不反光的红布,使得飞行器能很好的适应赛场环境。在全体国家级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中,他们队最终获得本科组最高奖--“瑞萨杯”。

开启人生新篇章

当赛事告一段落,三人也要面临人生旅途的重大抉择。对于“瑞萨杯”如此高含金量的奖杯,学校教务处的保研政策为他们提供了优先保研资格,王博选择保研到东南大学继续学习与微电子相关的专业课程,而钱家琛表示他更想在工作中将学到的知识贯彻实践起来,开始踏上找工作的漫漫征程。

邱城伟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在国外深造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探寻人生新境界。美好的未来也正在不远处向他们微笑挥手,他们必将满怀期待地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圆梦瑞萨,来自老师的殷切叮咛

三位同学成功夺取“瑞萨杯”奖离不开肖建老师的指导和陪伴。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他们的指导老师肖建老师。

在肖老师的心中,王博是一个善于动手实践,深入挖掘问题的人。肖老师回忆道:在一次培训中,有位学长无意中布置了一个有些缺陷的题目,在几十个参训同学中只有王博一个人提出了深层次的质疑。肖老师说:“这三位同学都是做事沉稳,性格平和的人。竞赛本身不轻松,压力很大。但他们能够苦中作乐,常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提高很快。”

肖老师在为他们的成功倍感喜悦之余,也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盼。他希望过去的这些磨练积累可以帮助邱城伟在工作中迅速上手,成为部门核心力量;希望王博在东大读研时,能将优秀实践能力同研究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并创造新的的科研成果;希望钱家琛能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把握好自己美好的未来。

最后,肖老师热情地对南邮学子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的学生要珍惜时光,明确目标,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王博,邱城伟,钱家琛三人,从大一开始,就勇于参加各种竞赛。再从平时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终于获得多项辉煌的成果。

了解他们的经历后,小邮受益良多。柚子们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交流。

监制 / 校党委宣传部、信息中心

来源/ 校报 李心电

采访 / 陆敏燕、张明、王明珠、倪梦楠、靳慧慧

文案/ 王明珠、靳慧慧、倪梦楠、张明、王博

图片 / 陆敏燕、王明珠、靳慧慧、王博

编辑 / 任浩

首赞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