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医治疗验方
原标题:眩晕症中医治疗验方
眩晕多表现为患者主观的本身或者外界物体呈旋转或者升降、直线或者倾斜的运动、头重脚轻等感觉,发作经常同时会出现呕吐、恶心、脸色苍白、出冷汗、站立不稳等。部分患者可有明显耳鸣、听力下降、耳聋、呕吐恶心等多类伴随症状出现。
中医对眩晕辨证要点:
1.诊断依据。以目眩、头晕为主要依据,患者自觉天旋地转或如坐舟车自身摇晃不稳,常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汗出等。
2.辨虚实。凡病程短、呈发作性,易因精神情绪变化发作,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则提示眩晕较重,而患者体质偏于壮实者属实证,常有痰浊、瘀血及肝火所致;凡头晕目眩时轻时重,病程迁延较长,每因烦劳诱发或加重,主要表现为头晕脑胀而无外周景物旋转感,多有全身虚弱者属虚证,常因血虚或肾精不足所致。
3.辨标本缓急。眩晕本是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后者各具特点均需辨认,其中尤以肝风、肝火为病最急,应及时处理标证,以免酿成不良恶果。
4.辨舌脉。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弱;痰湿重者,多见舌苔厚滑或浊腻,脉濡滑;内有瘀血者,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脉弦涩;肝阳上亢者,多见舌质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5.辨危重证候。眩晕伴频繁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弱者为严重眩晕;中年以上出现重度眩晕,肢体异麻及/或手足不灵活者,为卒中先兆,应及时看急诊。
中医治疗眩晕症原则:
急性发生的眩晕多偏实,可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标为主;缓发病者多偏虚,宜用滋肾养肝、益气补血、健脾和胃为主。但眩晕多属本虚标实,故在治疗上宜标本兼顾或先治标后治本(尤对急性发病者为然)。自古延用标本兼顾的治法是:滋养肝肾合平肝潜阳、健脾益气合化痰降逆,或益气养阴合活血化瘀等。
中医治疗眩晕症验方:三眩定晕汤
基础方剂:天麻、白术、半夏、陈皮、川芎、鸡血藤、赤白芍、茯苓、钩藤等十多味。伴见颈项强直,转头或改变体位加重者,加葛根、红花以活血通络;伴见耳塞听力障碍者,加泽泻、橘络以化湿通络;伴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伴见心烦意乱者,加牡丹皮、炒栀子以清心除烦;伴见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莲子心以清心安神。
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将所有药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个月为一疗程。
验 证:李女士42岁 河南信阳平桥区人 某小学老师
主 诉:头晕目眩,如乘舟车,需闭眼低头伏案,抬头睁眼则眩冒视花、干哕欲吐、站立不稳,伴见全身乏力,时时汗出,头重脚轻,脘痞纳差。
现病史:近日多在清晨起床时发病,突然发作剧烈眩晕,视物旋转,动则加剧,如坐舟车,频繁恶心呕吐,不敢睁眼,怕光,蒙被,心烦易怒,伴耳鸣如蝉。
现症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伴有耳鸣及听力下降趋势。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门诊输液,甘露醇、VitB6等能缓解,因头晕,视物昏花、旋转,不能视物,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无中耳炎及高血压、糖尿病,输血,外伤,中毒等病史。
初步诊断:
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症
中医诊断:眩晕。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肝郁痰湿内阻,上扰清窍。治宜燥湿化痰,抑肝潜阳,益气定眩。
处方:以三眩定晕汤为主方,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2次早晚温服。嘱其安静休息,低盐低脂饮食,发作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取药4剂,服药2剂眩晕症状明显减轻,4剂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