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什么能受雍正重用?千万别以为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张廷玉,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雍正的宠臣,甚至有可能是基友,已经被各种清宫剧演绎得差不多了。
历史上,雍正登基后确实对张廷玉万般重用。康熙五十九年才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雍正一登基就任命为礼部尚书,而且加太子太保衔。
没当几天礼部尚书,雍正又把他调到户部任尚书,不久又命他署理大学士,与身居宰辅的大学士就差一部,位置越来越重要。据《清史稿》记载:
“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必须告诉大家的是,保和殿大学士乃清朝大学士之首。张廷玉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华丽转身,从刑部侍郎到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绝对是飞黄腾达、深受重用。
那么,张廷玉为什么这么受雍正重用呢?小编分析了一下,可不仅仅是个人优秀那么简单哟。
01 和平端正、学问优长的个人优秀品质
张廷玉确实是优秀的,雍正对他的评价是:“和平端正、学问优长”,《清史稿》说他“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
事实上,张廷玉的学问确实是很好,文思敏捷、学识渊博。
他于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28岁就中进士,这在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早的,而且他还是因为中途父亲张英任会试主考而回避,错过了一次考试机会。
后来的从政生涯中,张廷玉屡次承担了牵头修书的重任,《明史》《圣祖实录》《世宗实录》《大清会典》等等,而且据考证他一生作了一千多首诗词。
除了学问以外,张廷玉在皇帝面前显得老成持重,特别适合做皇帝的大秘。
他从康熙朝开始就入值南书房,随从皇帝办事,纵观他一生经历都没有外放地方当过官。
《清史稿》里有段话记载颇有意思:
“世宗初即位,擢鄂尔泰于郎署,不数年至总督。廷玉已贰礼部,内直称旨,不数年遂大拜。”
鄂尔泰从地方历练而起,而张廷玉却一直待在皇帝身边,这也难怪两人不和,路数都不一样嘛!
02 世代书香、官宦之家的家族继承
说完张廷玉个人学识品德,那么追根溯源,他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这才是影响他成长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张廷玉的父亲是康熙年间宰相,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廷玉于康熙十一年生,这一年张英任翰林院编修,但这时候张英已经得到康熙的赏识,每次出巡都爱带着张英,原因也是因为他学识渊博。
就在张廷玉还在2岁的时候,他老爸张英已经奉旨修撰了《孝经衍义》《太极图论》等书。
因此,张英的学识渊博自然是给张廷玉提供了一个书香满庭的家庭环境。
从张英再往上朔,张英的父亲也就是张廷玉的爷爷张秉彝是贡生,曾经任通判。
张廷玉的曾祖父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也是正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而张廷玉的高祖父,也就是张士维的父亲,则在《明史》有列传,明穆宗隆庆二年中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所以说,张廷玉出生于书香世家、官宦世家,良好的家风家教积累让张廷玉的学问优长。
而其父张英的性格和为官心得也潜移默化地遗传、教授给了张廷玉,张廷玉发扬了其父的为官之道,最终也超越了张英的成就。
03 最关键的一层关系是他老爸教过雍正
张英对张廷玉的影响不仅是家风家教和为官心得体会传授,还有更直接的帮助。
雍正皇帝胤禛从六岁开始进入尚书房读书,其师傅之中就有一个是张英,当时主要教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按照清朝祖制,皇子不得由生母抚养,胤禛从小由孝懿仁皇后抚育。而太子胤礽虽然说是康熙亲自抚育,但是不可能天天带在身边,主要也有孝懿仁皇后协助。
张英曾经当过太子的师傅,胤禛和胤礽小时候都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关系还不错,也常常一起由张英教授。
因此雍正对张英的感情很好,加之九龙夺嫡时,“四爷党”本身力量就单薄,一登基正缺心腹大臣,所以自然就对老师的儿子非常信任。
张廷玉自己在他的自定年谱里曝光了雍正看上他的原因:
“朕在藩邸时,不欲与廷臣相按,是以未识汝面。囊者奉皇考命会同大学士办理公事,汝与学士趋跄其间。朕见汝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心甚器重之。询之旁人,知为吾张师傅之子。朕心喜日:`吾师付有子矣’”。
可以说,张英是雍正的师傅这层关系,给张廷玉拿到了一张新朝入门劵,而其个人学问品德则让其熠熠生辉,但是如果没有入门劵恐怕是无法如此飞黄腾达。
所以,成功不仅要靠个人实力,也要靠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