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年的“小长假”
又是一年中秋日,又是一年团圆时,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小长假如约而致,欢呼雀跃、振臂高喊,对假期的喜爱溢于言表。各种各样的计划、各式各样的安排,读书计划、游玩打算、作业安排……一点点地规划着。看着孩子如此享受这个小假期,不由得想起,自己做学生时的假日,不由得羡慕起现在的孩子们。
我们上学那会,暑期开学就开始盼望这个小假期,当年的小长假也是正值农忙季节,时长大约也是一周多。当年的假期还没那么多的休闲、娱乐的名头,只是很通俗地叫做农忙假,有的地方更直白,直接叫做扒炕、抹墙假,顾名思义,就是给大家做些准备过冬的设施、置办越冬物资的时间,给房屋加加厚,给火炕翻翻新;贮备过冬用的酸菜、咸菜、干菜。孩子大人的过冬棉衣也得提早准备了。
小时候的小长假,因为叫扒炕抹墙假,所以也就毫无悬念地被家长安排上各种种样的活儿,洗洗涮涮都不是重点。一旦放了假,写作业都不是逃避干活的正当理由。看堆儿、打零算是轻巧的活了。要不就是去地里帮着忙活了,拾豆荚、遛土豆、拾麦穗、捡麦茬、豆茬、土豆秧做烧柴……。十来天的假期,彻底地献给了农忙,即使中秋节,也很有过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圆赏月的时候,多数时候都是爸爸在地里打更,妈妈月亮升到头顶才回家,我和弟弟、妹妹照顾了家里的家禽、家畜吃喝,静静地等着爸妈回家,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爸妈回家的方向,一次次地希望变成了失望。当所有的新鲜、热切被疲倦代替,看到妈妈回家也没了兴奋感,草草地吃了即将凉透的饭,节日也被忘在脑后,没有一丝的仪式感。
我们当年的“小长假”,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二十四小时连播不疲倦的电视节目,有的只是走进秋天,亲历收获的经历,秋高气爽的碧瓦蓝天,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麦浪滚滚、大豆摇铃,机器轰鸣,机器划开黑土层,白花花的土豆奔涌着冲向地面,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奔走着,忙碌着,收获着。
我们当年的“小长假”,没有旅游安排、没有机会补齐短板、没有大块的时间做自己的喜欢。有的只是跟在爸妈身后碌着的秋天,爸爸扒炕时递块砖;爸爸抹墙时运点泥;妈妈拾秋时,跟在身后,同步参与;妈妈渍菜时,帮着搬、运、收拾残局;和爸爸一起贮备冬菜:白菜修根、萝卜去顶、土豆降了热度,一样一样地运到深挖的窖里。才有了迎接寒流冬天的踏实。
我们当年的“小长假”,除了忙碌,没有太多的记忆,在忙碌中领略了秋的风景,在忙碌中体会了收获的欢喜,在忙碌中知晓了生活的意义,在忙碌中学会了普通日子的一点一滴,和父母共同经历一起参与,读懂了那份踏实生活背后的努力,拥有了一份永远珍藏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