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数字化建设2020:新事件,新趋势,新场景

在过去的十年中,医院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一直围绕着信息化建设展开。电子病历和HIS系统已经几乎成为了各大医院的标配,CDSS、PACS等更多应用于临床阶段的数字化辅助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国内各大医院的诊疗流程中。

2020年,医疗健康行业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来到了视线的中央。人们对于医院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和疫情隔离期间医院的生存问题。但实际上,除了疫情之外,医院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始终没有停滞。在此,我们整理了2020年影响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五大关键事件,以及事件将引导的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影像产品获批——在2020年1月科亚医疗拿下首个AI医疗器械三类证之后,又接连有乐普医疗、安德医智、Airdoc、硅基智能、数坤科技、推想科技、深睿医疗共八家企业的核心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认证正式上市销售。AI影像产品无疑将帮助影像科医生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过程,有效防止误诊、漏诊。同时另一方面,医院对于AI影像产品的采购意愿也将直接决定AI影像企业能否最终跑通其商业模式。

数字疗法产品获批——今年获批的数字疗法产品“术康”,再次将这一领域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经历了“百糖大战”之后,国内的数字化慢病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展路径,将管理核心由患者转向医院,通过为医院提供SaaS服务,提高患者与医院之间的连接效率。

民营医院管理年开启——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在这场为期两年的活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民营医院的合规化问题。头部医院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应对合规化要求的升级,而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突然收紧的监管要求?

互联网医院建设加速——在过去的两年中,实体医院已经取代了互联网医疗企业成为互联网医院建设的主导者,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思考。在医院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医院内网与外网之间连接端口越来越多,界限越来越模糊,储存于内网的数据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安全性问题。

DRG/DIP试点全面开展——2020年11月,DIP试点城市名单发布,试点地区达到DRG试点地区的两倍有余。无论是DRG还是DIP,传统按项目付费的支付体系都将被打破。按病种付费后,医院该如何快速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新的支付体系?

这五大事件引导的趋势反映了当下医院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五大场景,即实现个性化诊疗、赋能医疗团队、搭建敏捷运营流程、保护医疗信息安全和重构大健康。本报告将针对每个场景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厘清未来几年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技术落地:AI影像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新的分水岭,从2020年1月科亚医疗拿下首个AI医疗器械三类证以来,已经接连有8款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认可,覆盖CT-FFR、心电、颅内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肺癌等多个疾病领域。AI影像终于突破了“无证经营”的阶段,正式开始在医院中落地。

影像筛查诊断是医疗 AI 的主要功能之一,基于 AI 的图像识别、算法模型等,能够提升影像科医生阅片的速度和准确性,及早筛选出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降低扩散传播风险。目前AI影像产品还无法完全代替影像科医生,主要是为影像科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功能,帮助提高影像科诊断的准确性,重点在于用高敏感性防止影像科医生漏诊。

此前AI影像一直没有得到官方认证,主要在头部医院中以研究落地的方式使用,拿下三类证之后,AI 在为大三甲医院赋能的同时,将更多的向基层输出。

以往大部分AI产品选择落户大三甲医院,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医疗数据资源、更好的医生团队、更强的付费能力。但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现状看,基层才是更需要 AI 赋能的地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医生人才匮乏、诊疗水平低下,通过 AI 可以辅助基层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患者管理,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同时AI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的功能应该是差别化的,针对大三甲医院,主要是规范诊疗流程,减少漏诊,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提升医生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覆盖更多的疾病以及做好患者管理,让患者留在基层。

但这种变化也造成了AI影像落地的另一个难题。除了头部的三甲医院以外,更多的基层医院是否愿意为AI影像产品买单。医院需要主动认识、了解,进而决定是否购买AI类产品。

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医院影像科采购AI产品的激励政策。与AI影像产品落地关系最为紧密的政策是此前卫健委在2018年底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其中3、4、5级评价分别要求了初、中、高级的医疗决策支持,但是也没有明确提到AI影像的具体使用要求。

因此虽然AI影像产品已经拿下了“通行证”,但是在二级及以下医院的普及可能会相对延后。下一阶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推力,提高更多基层医院对AI影像产品的采购动力。同时医院也应当多加考虑AI影像产品对于自身诊疗能力的提升作用,尤其对于想要提高影像科诊疗质量,但又缺乏高水平医生支持的医院,AI影像产品或许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佳选项。

模式落地:数字疗法重构医患关系

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它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在以往,病人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去药房取药。数字疗法则是将其中的药物更换为了某种数字化应用程式,可能是软件,也可能是软硬件件结合。

美国FDA对于数字疗法的监管体系相对成熟。到2020年上半年为止,已经先后批准了29款不同的数字疗法产品上市(包括3款通过紧急审批通道获批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注册类型均为Ⅱ类医疗器械。动脉网通过统计和梳理这些产品的功能将这些产品分为三大类:数字化慢病管理产品、数字药品和数字治疗方案。

这三大类产品在国外几乎是齐头并进,而国内环境的情况则略有差异。

数字药品领域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为止还没有标杆企业出现。数字治疗方案方面,智精灵(六六脑)曾有产品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脑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管理,但是整体行业热度并不高,发展速度也不快。

相比之下,数字化慢病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就相对靠前,尤其是糖尿病数字化管理领域,经过大浪淘沙之后,逐渐有头部企业脱颖而出。很有意思的是,今年获批的数字化管理产品“术康”却并不属于糖尿病领域,而是聚焦于康复领域。这也侧面体现了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产业发展的多样性。

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也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得益于企业+保险成熟的支付体系,有稳定的付费方愿意采购相关服务。在国内数字化患者管理发展之初,很多企业也想复制这种商业模式,但是由于支付方的缺位,一时间陷入僵局。

随后产业在僵局中转变思维,既然患者自身的付费意愿弱,就从患者本位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医院本位的思维模式,通过SaaS服务进院提高医院对患者的粘性,并将支付方转嫁到医院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自己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中积累了大量医院和患者的资源后,再向保险、药械企业等多方赋能。

因此国内的数字化慢病管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成为了医院数字化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

术康的成功获批预示着这一产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中逐渐走入监管行列,也意味着数字化慢病管理产品能够通过更合规的方式接入到医院的诊疗流程中。对于医院来说,当数字化慢病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种转变,将慢病患者的长期管理纳入到自己诊疗体系中。

云端落地:医院互联网化,重点关注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医院在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终于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 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多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从二月初鼓励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到三月初国家医保局发文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再到5-6月多条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医疗仅用半年时间就走过了“合规-支付-监管”的完整路径,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从动脉网目前为止的统计数据上看,2020年的互联网医院建设热度继续攀升,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联网医院注册成立,几乎与2019年全年持平。同时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主导向实体医院主导的转变。在2019-2020年上半年注册成立的438家互联网医院中,有339家由实体医院主导建立,占比达到77.4%。越来越多的实体医院选择接入线上,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医院产业,其核心在于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化。而在这股互联网化的潮流中,安全问题成为了核心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面对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的需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内网医疗信息环境与外部互联网对接融合。原本呈现网格状连接的院内系统与互联网医院连接后,内外网边界更加模糊,内网面临的网络入侵和信息泄露风险将明显增大。目前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应对互联网化带来的安全风险,医疗机构整体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医疗健康行业的相关数据一直受到黑客觊觎,而医院作为医疗数据的直接持有者,时常遭受多方黑客的攻击。根据信通院发布的《2020数字医疗: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风险研究报告》,数据库服务、文件服务暴露在公共互联网的医疗单位占比分别达到了29.8%和28.88%,共涉及2.1万项数据资产。

而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量采用远程办公模式,网络安全问题迎来了黑客的巨大威胁。2020年1月31日,黑客对医疗行业的暴力破解攻击达到了单日80万次的高峰。

这些数据都提醒着医院,在互联网化的同时,要谨慎考虑内外网边界模糊带来的不良影响,防范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渠道非法入侵医院内网系统。

《报告》中同时指出,Windows生态中的远程桌面服务RDP和数据库服务SQL Server是受到攻击的重灾区。但这一情况并非是因为Windows系统比其他系统的安全系数更低,微软中国全渠道事业部CTO徐明强博士曾在微软助力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革新系列论坛上专门提及这一问题:“安全就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警匪游戏,没有哪个操作系统比另外一个从基础上就更安全。Windows之所以安全相关的事件多,是因为攻击Windows的利润更高,黑客们攻击的频率更高。”

微软一直以来都在安全问题上保持着每年10亿美元以上的高投入。使用微软云平台Microsoft Azure中内置的安全服务保护数据、应用和基础结构,其中包括无与伦比的安全智能,可在早期识别不断快速变化的威胁,实现快速响应。在标识、数据、主机和网络中实现分层的深度防护策略、跨混合云环境统一安全管理并实现高级威胁防护。

“监管落地:民营医院管理年倒逼合规化升级”、“支付落地:新支付体系下的医院运营策略转变”等场景及具体案例详见报告全文。

以上为报告内容节选,扫码阅读和获取报告全文。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做困难事,必有所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