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眼中的鄂州历史文化
科学家眼中的鄂州历史文化
“梁子湖水清又清,梁子湖上采红菱,梁子湖上渔家女,手把桨儿叶里行”。初春的梁子湖畔,虽然看不到采菱女忙碌的身影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但成片的、金黄的油菜花镶嵌在翠绿的岗地间,宛如精美的绸缎。3月26日,在给梁子湖区太和镇希望小学、沼山镇海博实验学校的学生们作完科普报告后,演讲团成员参观了位于沼山镇丛林村的张裕钊纪念馆。
清末重臣曾国藩门下有“曾门四弟子”,张裕钊便是其中之一。张裕钊是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生于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个书香世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体,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书法,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张裕钊书法内圆外方,独树一帜,不仅在清末民初颇具影响,更在日本广为流行,并延续至今。张裕钊纪念馆内藏有张裕钊手迹,以及康有为、鲁迅、启功等人的题词。
走出张裕钊纪念馆时,迎面碰到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他叫张绍银,今年70多岁,正忙着张罗筹备张裕钊书法国际交流活动。自1985年以来,从张裕钊陵园到张裕钊纪念馆,张裕钊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这其中凝聚了众多社会团体、文化工作者的心血。
B 鄂州多壮士
“浩气贯长虹,黄帝子孙原有种;红旗光大地,人民事业正无疆”,这是彭楚藩烈士墓前门牌上镌刻的对联。3月27日,在给华容中学、红莲湖一小的学生们作完科普报告后,演讲团成员瞻仰了彭楚藩烈士馆,在烈士遗像前肃立默哀。
在中国近代史上,鄂州出了不少革命志士。1911年10月10日清晨 ,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在湖广总督署门前从容就义。烈士的鲜血,激起了革命军的复仇怒火,当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枪声响起,清政府被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消灭。辛亥首义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是华容区华容镇凉亭村人。在彭楚藩烈士馆收藏的武昌辛亥革命牺牲烈士名单中,来自鄂州特别是华容镇、葛店镇、段店镇的烈士居多,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程正瀛是泽林镇大山村人,临时总指挥吴光麟是葛店镇岳陂村人,“四大金刚”之一的徐达明是段店镇孔关村人。
在听从陪同人员的讲解后,演讲团成员认为,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虽然发生地不在鄂州,但有很多鄂州籍人士,应当对相关史志和文物进行深入挖掘、大力弘扬。
C 古今两“武昌”变迁
“半城山色半城湖, 描绘千秋蓝图。三面荷花四面柳, 环抱亮丽吴都”。3月28日, 在给城区市直中小学生们作完科普报告后,老科学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山公园的九曲亭、松风阁、吴王避暑宫等景点。“此武昌非彼武昌,古武昌非今武昌”,他们对古今两“武昌”、两“鄂州”地名历史更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查证了相关史料,古代武昌县一直在今鄂州,今武昌为现武汉市一部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后,在此设鄂县。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1912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同时废除府制(武昌府亦废),改湖北的首府、首县江夏县为武昌县。1913年,位于今武昌下游的古武昌县改称寿昌县,次年又更名为鄂城县。
隋朝时,鄂州在今武昌,而今鄂州与江北的黄州有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并将县治所移至夏口(江夏县名历经唐、宋、元、明、清未变)。同年,改郢州为鄂州(治所在夏口),这是今武昌首次被称为鄂州。1983年,鄂城市、鄂城县与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镇合并为今鄂州市。
D “苏黄”的西山情怀
鄂州与黄州隔江相望,苏轼被贬黄州时,时常泛舟江上,看到北岸江边有红石岩壁,误以为乃赤壁之战火烧而成,遂写下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该处被后人称为“文赤壁”。由于长江改道和江北岸边高楼阻拦,现只能从西山等高处才能看到对岸“文赤壁”。九曲亭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取“羊肠九曲”之义,命名“九曲亭”。九曲亭始建于三国时期,后来荒废。苏轼谪居黄州,过长江攀西山,觅得故址,扩地重修。九曲亭内屏壁正反两面,分别书有苏轼的《武昌西山》诗句和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给鄂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沉淀。
苏轼弟子中“苏门四学士”享誉天下,其中名声最著者乃黄庭坚。黄庭坚诗词文俱佳,堪与苏轼媲美,史称“苏黄”,都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列。苏轼被贬黄州时,黄庭坚曾过江赴黄州探望苏轼,也曾邀苏轼到鄂州(古称武昌)。苏轼去世后,黄庭坚由巴中再赴鄂州,再次登上西山,恰逢松林间一座阁楼刚刚建成。黄庭坚夜宿于此,听松涛之声,顿生灵感,感慨万千,遂为此阁命名“松风阁”,并挥毫赋诗一首《武昌松风阁》。此诗乃文学珍品,书法瑰宝,堪称行书之精品,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来鄂州攀西山者,在松风阁里可以看到影印木刻的《武昌松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