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名吃牛肉馍
亳州是个很有历史意味的地方,尽管城市的行政位置高高低低的沉浮着,从曹魏时代的五大都之一,跌落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又因要切割阜阳巨大的体量而独立为省辖市,但它的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却从不曾断裂过,浓厚的人情世故中存留着古风古韵。
不说藏兵道、花戏楼、华佗祠,见着一个亳州土族,你要细品他说话那个味,举手投足那个劲,看待世事的那个眼神,都有识透天高地厚的豁达。
带棚盖的三轮车上走下来一位长者,没准就是三国豪门的后代,拿出家谱给你看,里面写得清清白白。
有人说安徽的地级市中数亳州显小气,亳州人也略有些土气。
这种评断大多是按北上广的洋派头去衡量中原古城的老滋老味。
完全不着调。
亳州的那个“土”,就是皖北市井世俗的经典,淳朴支撑的小油滑、小俏皮,爱生活、爱小酒、爱三朋四友热闹的性情。
一过淮河,想看那么经典的中原文化这种老调调可就难了。
亳州是个活字典,堪比徐州。
若想识一地的性情,晚上就去小酒馆看酒桌;要看一地的风俗民情,吃一通一大早沿街的小吃摊、小吃桌就成。
亳州人真是好吃会吃。
食材名品干粉皮子天下知名,凉调、煨汤皆为极品,经煮有嚼头,汤水里温柔起来入口即化掉。
旧时炸焦叶子、炸丸子这些小玩意,今日亳州城街边小店依然生意兴隆,吃起来香透而不油腻,溢出满满的小时过年节情景。
我们住的酒店里有早餐,亳人王春华却硬要拉着我们去吃牛肉馍。
你到亳州不尝尝牛肉馍,就跟下海湿了湿鞋又跑回岸边一样。
昨夜酒意未消,一早王春华就坐在酒店大厅候着了。
开车去的这家据说最有名气,牛气到干脆店名也就叫牛肉馍。
看模样是块圆形大饼却叫馍,颠覆了我们的常识,“馍”的叫法令我们完全摸不着头脑。
当地著名的还有“锅盔”,其实也是烤干了水分便于携带、保存的大饼,它的类型近似西北的“馕”,却比“馕”香。
西关的这一家牛肉馍名不虚传,店外等候的人排到马路边。
也佐证了亳州人嘴刁的习性。
店不大,还不到十张桌,你既要排队买馍,还得进里面站在桌边等位子。
能达到“双排”级别的小吃,无疑是享誉亳州的名品了。
吃的人埋头,等的人不急不躁的候着。
说是牛肉馍,馅里的粉丝比肉末多。
但它的工艺流程却极复杂,要经过四个不同温度的锅闷烤,每张饼都要过一遍。
我就跟师傅开玩笑说,若是能改良成三个锅的工艺会更好,就叫“三锅(国)演义”。
这“馍”忒大,脸盆的面积,一张能吃撑七八个人。
端上桌近前细看,面皮焦脆酥透,牛肉粉丝馅香气扑鼻。
店家也无宣传,比如说我这“馍”是怎么来的,由祖上开始传了多少代;即便来亳州的国内外名人进店品尝,也不挂照片招摇。
就要味道说话,靠“馍”勾魂。
三两个朋友来,花钱不多,吃出油嘴滑舌,便在味蕾里存下了根。
我在朋友圈发出照片,蚌埠、淮北、合肥的朋友纷纷表示去亳州一定尝尝这块“馍”。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