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逻辑

⽂/王伟雄、刘彦⽅、洪志豪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立即删除

哲学门鸣谢

前⾔:有些⼈认为逻辑是哲学各范畴的其中⼀个,与哲学有从属关系;也有些⼈认为哲学家必然精通逻辑。其实,哲学与逻辑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王伟雄教授再次与刘彦⽅教授及洪志豪对谈,讨论哲学与逻辑的关系,以及有关逻辑的其他哲学问题。

我刚才说很多哲学家⾄少掌握了古典逻辑,我认为对⼤多数哲学研究者⽽⾔,学懂古典逻辑已⾜够,没有必要涉猎⾮古典逻辑。两位怎样看?

刘:虽然逻辑对哲学研究有帮助,但有时也会带来⼀些问题。第⼀,有些⼈写作时经常滥⽤逻辑符号,令⽂章更难理解。第⼆,初学者除⾮对逻辑有很好的掌握,否则很容易在应⽤时出⽑病。第三,学海无涯,时间有限;花时间学习⾼深的逻辑,代表少了时间学其他东⻄。现代哲学百花⿑放,逻辑并⾮唯⼀对哲学有⽤的技术性知识,例如博弈论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也有很⼤关连;统计学、概率论在科学哲学也⾮常重要。

洪:我认为懂古典逻辑⼤致已⾜够,不过最好还是对⾮古典逻辑有些少认识。

王:我刚才说的「学懂古典逻辑已⾜够」也是⾨槛颇低,跟志豪的标准差不多。其实,我⾃⼰学过的不过是⼀阶逻辑和基本的⼆阶逻辑,⾄于⾮古典逻辑,我只是懂⼀点模态逻辑的⽪⽑⽽已,但以我的研究⽽⾔,这些逻辑知识已经⾜够了。此外,也是就我的研究来说,不懂这些是不⾏的,例如近⼆⼗年被相当看重的英国哲学家 TimothyWilliamson,我写论⽂时不得不参考他在知识论的好些着作,那些著作就是充满逻辑符号的。

这⽅⾯的研究属于所谓「形式语意学 (formal semantics)」。形式语意学里⾯有⼀位重量级⼈物,便是Richard Montague ,他的⽼师是著名逻辑学家 Alfred Tarski 。Montague 很不幸四⼗岁便遭谋杀⽽死,凶案⾄今未破。Montague 认为,⽇常语⾔和形式逻辑系统没有重要的分别,形式逻辑系统的⽅法,绝对可以⽤来分析⽐如英⽂和中⽂的⽂法和意义。这个看法,当然有很多⼈反对。不过,我觉得很多反对的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另外,无论 Montague 的看法是否正确,我们要判断逻辑对于理解⽇常语⾔是否有帮助,便得评估实际的研究成果,⽽不是凭空推测。

王:我不认识 Montague 的理论,因此有个问题想 Joe 进⼀步说明。逻辑对于理解⽇常语⾔是否有帮助,可以有程度之分,相信⼤多数读过逻辑的⼈都会同意逻辑对于理解⽇常语⾔有⼀定的帮助;Montague 的看法有很多⼈反对,是不是因为他认为⽇常语⾔可以完全⽤逻辑来分析及理解,或在很⼤程度上做到?如果这是他的看法,那么不同意的⼈提出甚么理由反对?

刘:是的,简单来说, Montague 认为符号逻辑原则上可以⽤来分析所有⽇常语⾔的句⼦。我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会同意这个⽴场,但肯定很多⼈会认为这是⾮常荒谬的。我们的语⾔包罗万有,蕴涵复杂的历史和⽂化,怎可能与逻辑系统相提并论?

不过,到底⽇常语⾔有那些⽅⾯是不能以逻辑分析的呢?以下是几个常⾒的论据:⼀、⽇常语⾔不是静态的,⽂法和词汇可以不断改变,所以没有单⼀的逻辑;⼆、. 我们有很多词语和句⼦有多过⼀个意思,⼜或是含混,应⽤范围没有清楚界线,不符合逻辑⼀定要清晰的要求;三、⽇常沟通很多时⾔不尽意,要意会字里⾏间的意思,这也并⾮逻辑所能够捕捉;四、同⼀个字或者句⼦,在不同的情况可以表达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有千变万化的可能性,不是逻辑可以解释的。我⾃⼰对这些论据很有保留,但不知两位有何意⾒?

洪:我认为这四个论据都不⾜以驳倒 Montague 的观点,但要解释清楚,便无可避免会令这篇对话破两万字。据我所知我们只需四千字就可以收⼯,写上万字实在不划算,让我挑⼀个最易解释的 ─ 也就是第⼆个论据 ─ 来说说。第⼆个论据诉诸⽇常语⾔的歧义 (ambiguity ,即有多于⼀个意思) 和含混 (vagueness ,即应⽤范围没有清楚界线),但当代其实已经有专⾨处理这两个特征的逻辑。著名的模糊逻辑 (fuzzy logic) 便是针对含混⽽创。「你⻑得⾼」带有含混成分,因为「⾼」和「不⾼」没有截然⼆分的界线。对身⾼两⽶的⼈说「你⻑得⾼」,是真的;对身⾼⼀⽶的⼈说,则是假的;可是,对身⾼⼀⽶七(或⼀⽶七五、⼀⽶七⼋等)的⼈说「你⻑得⾼」,便似乎只是某程度上真。在古典逻辑,「你⻑得⾼」只有「真」和「假」两种情况,但模糊逻辑连「某程度上真」的情况也涵盖,因为这套逻辑的真值包括由 0 到 1 之间的所有实数,里⾯没有⼀条截然⼆分的界线。不过,最简单的模糊逻辑在定义「或者」、「⽽且」、「如果 … 则 …」这些典型的逻辑字眼时出了问题,但现在已经有不少修正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引⼊机率式的定义 (probabilistic definition) 。所以我⽐较乐观,相信将来⼤有可能出现⼀套逻辑,能够成功处理⽇常语⾔的含混。

处理歧义的逻辑发展得没那么蓬勃,但 1996 年出版的论⽂集 Semantic Ambiguity and Underspecification , [6] 里⾯已经有逻辑是针对歧义⽽创的。此外,形式语意学和逻辑⽅⾯的期刊也可找到这类逻辑系统。

我不敢说 Joe 刚才提到的那四个反驳论据是 Montague 理论的致命弱点,也许有些形式语意学家能成功回应这些反驳论据,虽然我始终是深感怀疑。我们没有时间深⼊讨论形式语意学,不过,我还是想再举⼀个反驳论据,以表明我的⽴场。其实,与其说是另⼀反驳论据,不如说是 Joe提到的第三个反驳论据的具体例⼦:⽇常语⾔的运⽤包括⽂学创作,例如诗词歌赋,⽂学创作可以是「不合逻辑」的;试问形式语意学能否以符号逻辑的⽅式分析杜甫的奇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凤凰枝」?或者分析为何「僧敲⽉下⾨」⽐「僧推⽉下⾨」更有诗意?其实不独是诗词,就算是⼩说,如果涉及不守常规的语⾔运⽤,例如James Joyce 的 Ulysses 和 Finnegans Wake ,也很难想像形式语意学能够应付。

让我们转⼀个⽅向讨论。假设 Montague 是对的,即⽇常语⾔可以完全⽤符号逻辑来分析,那会不会是⼀整个的逻辑系统?还是像现在的逻辑学⼀样,要运⽤不同的逻辑系统处理不同形式或涉及不同基本概念的语句?我这样问,是因为那些不同的逻辑系统有不兼容之处,例如次协调逻辑 (paraconsistent logic) 就不接受古典逻辑里的爆炸原理(the principle of explosion)。你们认为这对逻辑学来说是不是⼀个问题?

刘:我先简单响应对 Montague 的挑战吧。⾸先,形式语意学主要是分析语句的真值条件 (truth-conditions) 以及相关语意,⽽⾮试图涵盖语⾔所有⽅⾯的性质。⽐如诗意,便与艺术价值有关,可以涉及很多真值条件以外的因素,例如平仄和情感。我会认为这并⾮属于形式语意学范畴之内。⾄于杜甫《秋兴》那两句,胡适曾经说是⽂法不通,但如果⼀句句⼦真的不合⽂法,⾃然不能以符号逻辑来分析。不过,不合⽂法但具有实⽤性的句⼦有很多,通常我们是同情地理解,把句⼦诠释为意义接近⽽合⽂法的句⼦。例如广东话⼝语我们可能会说「套戏睇咗啦噚⽇」,严格来说不合⽂法,但可以理解成「昨天我已经看过那⼀出戏了」。我们也可以⽤类似的⽅法诠释杜甫那两句诗。当然这样可能破坏了诗意,但诗意可以借助其他理论解释。

我认为 Grice 的观察⼗分重要。研究哲学有时无可避免要诉诸语⾔直觉,但这些直觉有时是反映语⽤,⽽不是反映语意。Grice 相信以前的哲学家研究「知识」、「记忆」、「⾃愿」、「感观与料 (sense-data) 」等题⽬时,语⾔直觉受语⽤上的因素⼲扰,连带哲学分析以及相应的逻辑都出错。Grice 对个别题⽬的看法未必正确,但他这个⽅法学上的观察⼗分有道理,影响往后的哲学研究,譬如 2004 年就有⼈以他的⽅法来捍卫怀疑论 (skepticism)。[8] 我甚⾄认为,如果要研究逻辑和哲学,最好对 Grice的语⽤学有些基本认识。

王:语⽤和语意的分别固然重要,⽽ Grice 在语⽤学及语⾔哲学的巨⼤贡献是无庸置疑的,可是,我对符号逻辑能否全⾯处理⽇常语⾔的疑问仍在。我们都同意形式语意学处理不了⼀些语⽤现象,志豪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形式语意学加上 Grice 在语⽤学⽅⾯的补充,就可以全⾯处理⽇常语⾔?

洪:⾮也,⽇常语⾔尚有太多⾯向超出 Grice 的理论范围。之前 Joe 提的四个理据,有些便是 Grice 理论处理不了的。刘:除了 Grice 以外,我想也应该顺带⼀提 J. L. Austin。伟雄之前说⽇常语句并⾮只是描述真假,也可以⽤来承诺、提问、咒诅、感谢、求救等等。这是个重要的观察,也是 Austin ⾔语⾏为论 (speech act theory) 的主张。Austin 认为,哲学家太过注重语⾔传递信息的功能,忽略了我们利⽤⽇常语⾔所能作出的其他⾏为。例如说「我愿意」可以是描述⾃⼰的⼼理状况,但在适当的场合,也可以是同时作出了有法律效⼒的承诺;这是⼀种⾔语⾏为,⾏为成功与否视乎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现象既⾮ Grice所讲的语⽤,也不属于形式语意学的范畴。

刘:很多⼈形容逻辑为「最普遍的科学」,研究所有学科共通的概念。这个⽴场与逻辑是「内容中⽴」的说法很接近。我在⾃⼰的网站也是这样写,但严格来说这未必完全准确。说⼀阶逻辑是内容中⽴,相信很多⼈会同意,因为⼀阶逻辑的句⼦可以是关于任何东⻄的。可是,有很多其他逻辑系统是特别设计来处理有独特内容的句⼦;例如模态逻辑的起源,是⽤来分析可能性和必然性,之后发展的分⽀包括时态逻辑 (tense logic) 、知识逻辑 (epistemic logic) 、可证性逻辑 (provability logic) 和道义逻辑 (deontic logic) 等等。可能我们应该说逻辑本身是内容中⽴的,但个别的逻辑系统则不⼀定是。

另外,我认为应该把「内容中⽴性」和「形式化」两个概念分开。道义逻辑不是内容中⽴,因为这套逻辑是关于有甚么东⻄是被禁⽌或者是容许的,但道义逻辑始终是⼀个形式化的系统,利⽤符号公式的⽂法结构来代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禁⽌ (p)􃱻 应当 (~p) 」和「禁⽌(p)􃱻 ~容许 (p) 」。不过,是否所有逻辑关系都能够以形式化的⽅式表达?以蕴涵性 (entailment) 为例,「路⼈甲是王⽼五」蕴涵「路⼈甲是男⼈」,但这种蕴涵性并不反映在形式上。符号逻辑的解释是,「王⽼五」可以定义为「未结婚的男⼈」,所以「路⼈甲是王⽼五」的真值条件等同「路⼈甲是未结婚的男⼈」,⽽后者蕴涵「路⼈甲是男⼈」,则是基于其形式。这个解释的关键,是依赖「王⽼五」的定义把原有的句⼦改写。然⽽,很多哲学家都认同后期维根斯坦的观点,认为⽇常语⾔⼤部份概念都没有完整的定义,尽管概念之间可以有复杂的蕴涵关系。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有待处理。第⼀,⽇常概念有没有可以进⼀步分析的结构?第⼆,⾃ Tarski 以来,蕴涵性是以形式结构来解释:「路⼈甲是未结婚的男⼈」蕴涵「路⼈甲是男⼈」,是因为句⼦的形式;无论「路⼈甲」、「结婚」、「男⼈」是甚么意思都好,如果第⼀句是真的,第⼆句也必然是真的。这是以所谓模型理论 (model theory)来说明蕴涵的性质。这个进路到底有甚么利弊,在逻辑哲学里⾯近年都有不少讨论。

洪:Joe 的例⼦令我忆起⾃⼰想了很久但始终没写的论⽂(泪)。其⼀是,模态逻辑可分成许多系统,最常⾒的是K, D, T, B, S4, S5 六套。根据⼀般的说法,「等同关系(identity relation)」─ 例如,同⼀个⼈有可能在当初选了不同的主修 ─ 要⽤ S5 表达,但 Nathan Salmon 论证 S4和 S5 都不是恰当的系统。这个争议反映出我们选择⽤哪⼀套模态逻辑来处理「等同关系」时,便已同时在选择不同的形上学观点、对世界的存有或结构有所断⾔,⽽不是完全中⽴。其⼆是, 1988 年 Simon Blackburn 参考Jaakko Hintikka 所提出的道义逻辑,创了⼀套「表达论逻辑 (expressivist logic)」 。这套逻辑可以将道德对错翻译成「认同 (approval of) 」和「反对 (disapproval of) 」。换句话说,就是将道德对错的判断转换为⼼理状态的表达。表达论者 (expressivist) 是否⼀定要采⽤ Blackburn 的逻辑?不⼀定。因为 Blackburn 的逻辑⽤到「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这个概念,但 2013 年 John Canwell 已提出另⼀套表达论逻辑,完全不涉及「可能世界」。表达论者要在这些逻辑之间作出选择,反映出不同的表达论逻辑有不同的形上学包袱,他们的取舍也就反映了他们的形上学观点。类似的例⼦还有很多,例如要⽤ RobertStalnaker 还是 David Lewis 的逻辑来处理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要⽤哪⼀个结构的时态逻辑来谈时间、要不要⽤含有不可能世界 (impossible world)的模态逻辑等。

王:虽然我们没有在四千字时收⼯,⽽且还有其他有关哲学与逻辑的问题值得讨论,但我们应该已⼤破了哲学版⽂章⻑度的纪录,真的要收⼯了。谢谢两位的参与,我们这三⼈组很合拍,希望⽇后再有机会对谈。

注:

1. 由这里开始,「逻辑」⼀词⽤的是狭义,否则会说

明,⼜或者说话脉络已清楚显出说的是广义的逻辑。

Yorker, August 29, 2011。

3.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Word and Object,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p.160.

4. 这例⼦来⾃ Peter B. M. Vranas, “New Foundations

for Imperative Logic: Pure Imperative Inference”,

Mind 120 (2011), pp.369-446.

5. ⾒ Michael L. Geis and Arnold M. Zwicky, “On Invited

Inferences”, Linguistic Inquiry 2 (1971), pp. 561-566.

6. Kees van Deemter and Stanley Peters (eds),

Semantic Ambiguity and Underspecification, CSLI

Publications, 1996.

7.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hird edition, 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8, §23.

8. ⾒ Jonathan Schaffer, “Skepticism, Contextualism,

and Discrimin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9 (2004), pp. 138-155.__

(0)

相关推荐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研究兴趣是道义逻辑和自然语言. 讲授课程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一阶逻辑'(与陈磊老师合上)和'逻辑学导论', 为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哲学逻辑'(与郭佳宏老师合上).'模态逻辑'和'模型 ...

  • 逻辑 │ 每日糊图:20190126

    每日糊图 No.14847 逻辑 LOGIC 你一定有一个不讲逻辑的时候. 不要问为什么, 因为这本来就没有逻辑. There must be sometime you are not logical ...

  • 逻辑 │ 每日糊图:20190121

    每日糊图 No.14852 逻辑 LOGIC 大家好像都有一个习惯, 要说服我们必须讲逻辑, 可是一旦我们被说服后, 用不用逻辑就不重要了. People seems to have a hobbit ...

  • 逻辑 │ 每日糊图:20200604

    每日糊图 No.14351 逻   辑 无论我逻辑考试能考多高的分, 其实我经常还是会不讲逻辑的. 也许逻辑并不是意识的必选项. No matter how high score I got on t ...

  • 逻辑 │ 每日糊图:20181012

    每日糊图 No.14952 逻辑 LOGIC 能看到这些文字的朋友都是真爱 在理性的世界里面, 逻辑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感性的世界里面, 只要逻辑对就有可能成为真理. In THE ratio ...

  • 逻辑 │ 每日糊图:20210604

    每日糊图 No.13988 逻   辑 逻辑只是一种语言, 就像中文和数学一样, 逻辑正确的不一定结论正确, 逻辑无法解释也不一定错误. Logic is just a language, like ...

  • 传统文化-杨振宁院士对《易经》的批判值得赞许

    刚刚看到关于杨振宁院士对中国<易经>的批判,我非常欣慰,这是因为杨振宁院士真的从"易经"对国人"思维模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虽然我也非常的喜欢&q ...

  • 数学哲学,逻辑的极限,科学的根基

    当逻辑出错时会怎样?为什么排中律有时是错误的,在尝试解决最终问题之前,先发现数学的核心基础问题.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

  • 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柱石与定海神针:第一哲学原理

    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柱石与定海神针:第一哲学原理

  • 道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

    中国哲学从先秦以来,关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回应,与西方殊异,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也与西方哲学不同,因此,哲学的逻辑起点也与西方迥然不同. 道是中国哲学最普遍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对 ...

  •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为了方便,先说哲学和逻辑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和逻辑最早是"一家". 关于西方. 在西方,最早关于"哲学"的表述,是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 ...

  • 100个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逻辑的本质。#哲学 #通识教育 #抖音小助手 #感谢抖音 #逻辑

    100个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逻辑的本质。#哲学 #通识教育 #抖音小助手 #感谢抖音 #逻辑

  • 分析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

    分析哲学( 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20世纪产生.其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 ...

  • 侯才: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及其哲学课题

    作者:侯才,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一级教授 现阶段与既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逻辑同世界历史逻辑.现代化逻辑以及传统社会的历史逻辑一起共同融汇和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这一客观 ...

  •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逻辑奇点

    ​我不可能对任何观念表示完全确定."由此我假设,我所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虚假的,我相信我的骗人的记忆呈现给我的所有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我以为我没有感觉,物体.形状.广延和位置都不过是我的心灵的虚 ...

  • 逻辑哲学

    序言 记法与缩写 第一章"逻辑哲学" 1逻辑.逻辑哲学.元逻辑 2逻辑的范围 第二章有效性 1对论证的评价 2演绎有效性:兼评归纳强度 3形式逻辑与自觉逻辑:"L中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