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知府一幅对联 让诸葛躬耕地不再悬念
顾嘉蘅,号湘坡,湖北宜昌市城区中书街人,祖籍江苏省昆山县,生于清嘉庆末年。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受到朝廷器重,曾五任南阳太守,历时近20年。顾嘉蘅南阳任职时,勤于政务,指导农事,发展生产,使物阜民安。同时,他修城竣隍,练兵习武,使南阳人免受战火涂炭。
顾嘉蘅非常佩服诸葛亮的人格,对其当年躬耕地卧龙岗十分仰慕。咸丰四年(1854年),他曾亲自主持修缮武侯祠,高台堂院增新,高楼砌以砖石,并在祠之南建龙角塔。同治三年(1864年)顾五任南阳知府时,再次对武侯祠进行较大规模整修。他还注意丰富武侯祠的文化内涵,曾将颇能体现诸葛亮立身治国的《诸葛亮文集》中《将善》、《兵权》等4篇文章书后镌刻于祠内,并作有多篇怀古诗文。加之他喜欢书法,至今武侯祠由他亲书的匾额有4方,对联有6副,题咏石刻等达10余块。
当年南阳、襄阳的文人正为诸葛亮的隐居地而争论,顾嘉蘅为平息双方论战,在武侯祠写下一副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轰动了湖北、河南,至今仍在。当时人们都说顾大人不仅才高,而且处事公正、为官廉洁,很多才子都慕名来访。过去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这副对联显然是回避矛盾,不辨是非,说顾嘉蘅是襄阳人,他在南阳做官,不敢得罪当地豪绅,怕家乡人骂他出卖桑梓,最后只好折中调和,双方都不得罪。这种误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顾嘉蘅的后代顾庆红曾在《宜昌日报》发表《湘坡顾嘉蘅轶事》,其中有:“先曾祖顾嘉蘅,号湘坡,江苏昆山人,其父顾槐(号南林)来彝陵做官……”可见顾的籍贯并不在襄阳。顾嘉蘅在给南阳武侯祠题写的一些匾联落款中常有“楚彝顾嘉蘅”或“东湖顾嘉蘅”字样,而“彝陵”、“东湖”即今湖北宜昌市,这是顾嘉蘅父亲顾槐任职的地方,后人以讹传讹把顾嘉蘅误传成了襄阳人。
顾嘉蘅颇有学问,他认为诸葛草庐在南阳 。早在道光二十七年秋,顾首任南阳知府时,即为草庐撰写对联称诸葛亮“抱膝此安居”(现仍挂于草庐中)。咸丰三年(1853年)春,他三任南阳知府时为卧龙岗作诗说自己“三仕惭来三顾地”(石刻在武侯祠后院北廊),咸丰四年(1854年)冬他又指出“诸葛庐即躬耕旧地”(石刻在武侯祠后院南廊) ,由此知他并非是一个不辨是非的“和稀泥”者。
顾嘉蘅在南阳期间还十分注重结交文友,喜欢文墨。南阳市博物馆现存不少他的墨迹,也存有不少他人为顾嘉蘅题写的字画,其中有不少在书法和内容上堪称佳作。有一年春天,江南才子侯镜如慕名来访,第二天他俩到南阳独山观景,客人见怪石满山,林木茂盛,风景宜人,笑对顾大人道:“久闻大人才高善对,在下偶得一联请大人对出下联如何?”说着念道:“山石岩旁,林木森,此木是柴。”顾大人暗吃一惊,这位才子果然出手不凡。正发愁无法作对,忽然见几个年轻漂亮姑娘在山下河里洗衣,立即对出下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这联对得妙不可言!侯镜如不由得暗暗叫绝,两人随即成为知心朋友。客人返杭的前一天,顾大人又陪他去卧龙岗游玩,客人见绿草中朵朵蒲公英花,又得一联:“南阳南,卧龙岗,金钉钉地。”顾大人半天没对出下联,只好答应日后交卷。后来顾大人进京办事,路经飞虎山,见一铁塔,终于得出下联:“北京北,飞虎山,铁钻钻天。”侯才子事后听说,高兴得直流眼泪:“大人真是信义君子。”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是顾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阳知府时给武侯祠撰写的诸对联之一。顾嘉蘅是清廷的一名得力府官,他在不遗余力效忠皇室的同时,也为南阳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在南阳近代史上,顾嘉蘅是一个较有影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