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传说中的不死灵药
早在东周时,有关“天台乌药”的传说,就已经广为流传。东周灵王的太子乔向往神仙的生活,他常常吹笙,美妙的曲子引来仙界的白鸾赤凤,集于皇庭之中,翩翩起舞。后来,太子乔受仙界恩赐灵药——天台乌药,羽化而登仙。
传说中的“天台乌药”与“乌药”有什么区别呢?宋代《本草图经》中有“乌药,生岭南邕州、窖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的记载。原来,生长于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的乌药,因疗效好、品质佳,成为全国乌药之冠。
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所记载的传说故事中,乌药开始有了治病的药效。相传在汉朝浙江剡县,刘晨、阮肇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历尽艰辛到天台山采药,途中偶遇两位天仙般的女子,随同她们来到住处桃源洞。原来,这两名女子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药乌药。不知不觉中,刘晨、阮肇与这两位仙女互生爱慕。一日,两仙女将乌药送给刘、阮二人,告之这便是能治疗心痛病的灵药。刘、阮带着天台乌药回到村中。将乌药分赠众乡亲治病,疗效非凡。
乌药作为药用,始于宋代的《开宝本草》,书中说道,乌药“性温味辛,入肝、脾、肾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等功效,能治气逆,胸腹胀满,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等症”。明代《本草纲目》中有“乌药能上理脾胃之气,下通少阴肾经”的记载。《本草通玄》亦曰:“理七情郁结,气血凝滞,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中医认为,乌药主要有行气宽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达腹部逆气的作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兼能温肾缩小便。
乌药善长于治下焦属于寒性的气痛,临床上最常用为温肾治疝的要药。对由于肾间冷气波及肝经而致的少腹攻痛、疝气疼痛、睾丸冷痛坠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吴茱萸、木香、青皮、炒小茴香、炒橘核、荔枝核、肉桂、川楝子等同用。
对于因寒邪侵犯脾胃,中焦寒冷,行气不畅而致消化不好,胸腹胀痛,绵绵不休,甚则呕吐,胃部喜暖,进稍凉的饮食则上述症状加重等症,可用本品温散脾寒、行气宽胀、顺逆止痛。常与香附、高良姜、陈皮、半夏、神曲、生姜、吴萸等同用。对妇女受寒而致的行经腹痛,可配合当归、吴萸、香附、炒小茴香、川芎、白芨、肉桂、炮姜等同用。
因肾经虚冷而致小便次数多者(尿色不甚黄、尿道无疼痛、遇寒加重),常用本品配桑螵蛸、益智仁、山药、五味子、山茱萸、复盆子、煅龙骨、煅牡蛎、淫羊藿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