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二百年前古籍“重现江湖”,贵州名胜飞云崖文献研究有重大发现
近日,由黔东南文史学者姜秀波考见的清中期《飞云崖志》识别点校完成。该书的“重见天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崖历史文献近现代研究中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黔东南学术界近年来践行“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所取得的一大进展。
黄平飞云崖,也称飞云岩、飞云洞、东坡山、月潭等,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历来为贵州著名游览胜地,素有“黔中第一奇境”、“黔南第一胜境”、“黔南第一洞天”、“贵州第一名胜”等殊誉。明正德年间王阳明撰《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更是盛赞飞云崖“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
|飞云崖苗族四月八
飞云崖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文献记载历史,是明清两代贵州省最重要的文化窗口之一。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东线(旅游)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飞云崖苗族四月八
明清时,由北京至贵州、云南及东南亚的湘黔古驿道从飞云崖山门而过,故历代吟咏飞云崖诗文不下数百篇次。其中,王阳明、何景明、夏言、吴维岳、郭子章、林则徐、闻一多等名家均有吟咏、记述飞云崖诗文或美术作品存世。
|《飞云崖志》局部
“重现江湖”的《飞云崖志》为清代中期刻本。据姜秀波介绍,在清早期,黄平籍乡贤王枟、朱定元等就开始着手搜集、编纂《飞云崖志》,王枟还专门撰写了《飞云崖志序》,并勒石立碑(碑今不存)。
该书搜辑了清中期以前飞云洞诗文近二百篇次(首),许多诗文均为今天已难得考见的“孤品”,因而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飞云崖是贵州省境内文献记述最详和纪游题咏最多的一处胜景。
因诸多原因,《飞云崖志》已经长时间淡出了黔东南史学界乃至贵州学术界的视野。历代学者在飞云崖研究中,均未注意到《飞云崖志》的存在,因而在相关飞云崖的研究成果中亦均未考见《飞云崖志》。
作为一本重要的文物志、纪游志和珍贵的文学艺术遗产,《飞云崖志》一直被“束之高阁”,静静地“躺”在历史尘埃中长达二百余年。近年来,姜秀波在辑录《飞云崖历代诗文选》一书时,考见馆藏《飞云崖志》,并加以点校、识别,该古籍方得以“重见天日”。
《飞云崖志》的发现和校识,填补了飞云崖研究中的多项文献资料空白,弥补了历史上飞云崖遗存损毁留下的诸多缺憾。
值得一提的是,《飞云崖志》的发现,还为今天研究明代以来的“文化西渐”,以及湘黔古驿道、西南走廊,甚至“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随着《飞云崖志》的面世,有望迎来飞云崖研究的又一次新高潮。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