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文学创作和鉴赏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文学创作和鉴赏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这也是文学对于人才开发具有重要性的表现。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都需要作家和读者心意诸力合目的的自由运动,需要热情、灵感、理智、冷静和判断等多方面主观要素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从小就开始听故事,看图说话,背诵诗歌,写作文,这些过程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而且直接能够激发学习数理化过程中的解题灵感,这些客观上都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使我们可以避免思维的单一化与封闭性,促进我们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
1
文学创作拓展形象思维
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一直是基础学科乃至重点课程,其中文学作品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来看,学生进行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文学创作过程本身需要思维的高度解放,尤其需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想象力。
陆机《文赋》把创作过程描述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思绪飞扬可以使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些表述非常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文学创作联想和想象的思维特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古往今来、天南地北、春夏秋冬、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随时进入作家的视野、心灵和笔端。
至于刘勰《文心雕龙》所言也颇为深刻:“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联想和想象中有非常深刻的逻辑推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非常形象的揭示了经过思考心灵豁然开朗的思维境界;“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揭示了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则蕴含了主体情感对客观事物的专注和移情。陆机和刘勰所言,不但极为深刻地揭示文学创作的思维特征,而且对于科学创新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
很显然,对于人才开发而言,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通过文学的写作训练,不断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基础教育重理轻文是非常偏颇的,重理轻文客观上严重束缚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
2
文学鉴赏中想象力的发散
从文学鉴赏过程来看,文学鉴赏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活动,也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能够激活想象力,促进想象力呈发散式向外辐射。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首先,读者要学会对作品进行感性观照,入乎其内,深入到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其次,还要对文本进行理性辨析,出乎其外,对作品进行鸟瞰式的俯视。在感性观照、入乎其内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逐渐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丰富读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在理性辨析、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读者还应该逐渐学会运用正确的文学批评标准去分析作品,学会对事物的理性判断,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解读作品中他人未能发现的意蕴,从而逐渐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学鉴赏需要从对文学语言的阅读和阐释入手,而文学的语言美注重言简意丰、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对于读者而言,就应该反复体验文学的形式美及其内在韵律,以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热情,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感悟文学作品的美,让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飞翔和挥洒,甚至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的制约,达到“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审美境界。
我们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感悟诗歌对我们想象力的启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这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作者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目标。人物:主人公李白与故人孟浩然;时间:三月;地点:武汉黄鹤楼下;目标: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是神来之笔,一字一意,甚至一字多意,一字千金。
为什么说后两句是神来之笔呢?作为表达友谊的送别诗,一般字里行间往往会有“思”、“念”、“想”、“情”、“愁”、“离别”等表达感情的字眼,然而,李白这首诗没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字眼,却蕴藉深厚,情感极为丰富,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不妨对李白的后两句进行深入的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是指李白虽然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但不忍离去,一直站在江边遥望着朋友的船渐渐远去,离开武汉。这里李白用了“孤帆”一词,神妙,甚妙!因为在烟花三月的季节,从长江上游前往扬州的客船不可能仅仅只是孟浩然乘坐的船,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客船,但李白心里只有孟浩然,对其他的船视而不见,所以称孟浩然的船为“孤帆”,借此极言李白与孟浩然感情之深、感情之浓。
那么,李白站在江边究竟遥望了多少时间?放飞我们的想象力,可以推演一下:按照唐代孟浩然乘坐的船的行驶速度,再设想李白视觉可以看到的最大距离,我们就可以大致想象出李白站在江边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致需要的时间﹦李白的视觉距离÷帆船的速度。这是何等的感情!当然,这也许是艺术真实,是艺术夸张,而这恰恰非常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当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诗歌已经把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渲染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如果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力,对这首小诗进行反复欣赏,就会进一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由此可见,文学鉴赏非常有利于放飞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的发散思维更加发散,进入“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自由境界。当然,在实际的作品阅读过程中,感性观照、入乎其内与理性辨析、出乎其外这两个阶段是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我们在文学鉴赏中,通过反复体验、玩味、感悟、捉摸和分析,一方面促进我们情感的丰富性,一方面可以激发我们感悟人生、发现生活意蕴的能力。
3
文学创作中的思维开发效应
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审美过程中的“神与物游”,因此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必然充满高度的想象,对读者能够产生思维开发效应,有利于扩展发散思维和开发读者的智力。
首先,文学的思维开发效应表现在浪漫主义文学对读者的影响方面。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大胆、奇特、瑰奇、怪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特别是善于虚构的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作家常常想前人之所未想,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从浪漫主义作品创作对作家思维的影响来看,浪漫主义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能够打破作家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拓展作家的思维,极大地放飞作家的想象力;从浪漫主义作品对读者的心理的影响来看,由于浪漫主义作品大多具有潇洒、豪放的艺术风格,因此,读者经常阅读浪漫主义的作品,有利于矫正自卑、抑郁、苦闷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完善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其次,文学的思维开发效应还表现在一些具有壮美艺术风格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方面。许多具有阳刚之气的作品,能够激发和震撼读者的心灵,往往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促进读者思维的自由畅通与大开大合。读豪放词的感觉就具有这种壮美的艺术感受,苏轼的“大江东去”何其豪放!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何其悲愤!岳飞的“怒发冲冠”又何其慷慨!读者经常读这类豪放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兴奋起来,如同在平静的思维之河里投入无数的石子,必然激活人生积极进取的生命之流,碰撞出思维灵感的浪花。
事实上,文学创作中的观察、体验、联想、想象,不仅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融合,而且也需要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的融合,需要作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文学观,需要各种心理要素的优化组合。在素材向题材的过渡中,作家需要对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复推敲;在艺术构思过程和艺术修改过程,作家始终需要情感的萌动、理性的审视和理想的闪光,需要心理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我们通过文学创作的训练,能够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促进我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对于创新思维的拓展,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