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伤寒杂病论》“三中汤”病症解析
引言:
现行方剂学教材将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统归为温里驱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在方剂证候解析上虽略有不同,但在三者症药联系上的区别及具体应用,尤其是病机解释上不是很明了。三方同出自《伤寒杂病论》,而在原文中所论病症差别很大,同样是中焦虚寒,为何提出不一样的方剂,本文根据原文对三者进行解析,分析背后的理论依据,甄别临床应用要点。以期使理论与临床能够相互呼应,互为指导。
1中焦虚寒的内涵
在三个方剂解析中,都提到了中焦虚寒及脾胃虚寒的概念,然而就中焦脾胃虚寒来说,有因虚致寒、有因寒致阳虚,病情有郁滞、有下利的差别。如果是外感寒邪伤中或直中中焦,病在胃累及肠,病为本实标虚;内伤病中的中焦虚寒证有病在脾、有病在胃、有同病者。其病机有病在失于理运、有病在失于温化,有病在失于运化、有病在失于化生;亦有阳损及阴或及气血。不同的病因病机所表现的症状差别较大。所以中焦虚寒是一个范畴,不能用一个证型将之概括。古代温中的方剂还有很多,所涉均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学习中要辨其不同,才能学会方剂的应用差别,现以“三中汤”为例对中焦虚寒的病因病机、方药进行分析。
2“三中汤”解析
三方均始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故以下依据原方所论条文加以解析,这样才能识得立方本质,更能理解其后据此三方所形成的一系列化裁方法及其中原理。
2.1理中丸(汤)温运理中
理中丸汤剂称作人参汤,见于《伤寒论》。理中丸之所以不称温中汤而以理概之,是旨在于温理通运而不在于温补。从条文分析,寒入中焦,此乃实寒邪气,既伤中阳,又乱气机,邪气内壅,水谷不化,而生吐利腹满,治疗上首先当先攻邪气,然正气大伤,不任攻伐,故以温助中焦阳气之干姜,吐利不保气,故以人参、甘草补益,补正必有留邪之患,邪若不除正气难复,然而本有吐利有不可攻下伤正,故以生白术运理中焦,祛邪外出,又复运化之机,故服方当便畅而邪随之出则利止。理中丸为运理中焦的方剂,人参、干姜走中焦而不入下焦,生白术又迫利,所以不适合下焦少阴病,下焦病当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又有原文对其相呼应:“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在内伤病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有方论:“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此人参汤即理中丸变汤之法,在理中丸治疗的内伤病机中,此条文为中焦寒郁气逆导致的胸痹,古之胸痹非今之心脏病,其病位在胸之经络,本条文的胸痹乃由中焦病及上焦,二焦并病的传变所致,病本在中焦之心(胃)中痞逆,由寒郁而生,故以人参汤温运中焦,寒郁一开气机得降,胸痹亦解。内伤疾病的生成过程较长,故而有很多内伤疾病的特征传变,脾胃阳气不足初因较多,若由缓而发,则以阳气的温煦虚弱,阳郁为主要病机,表现为气机不畅的特点,除畏寒肢冷外,还见脘腹满,心烦诸逆,大便难的表现,有这样的寒郁才可以温运理中,与之相呼应的条文见于《金匮要略 腹满篇》:“趺阳脉微弱,法当腹满,不满者大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之,当以温药服之。”所以理中者温运理中,外感为感受寒邪,症见腹满、吐利,治以驱寒邪外出;内伤为阳气郁滞,症见畏寒肢冷、便难,治以运理郁滞。那么,中焦虚寒的下利,又当如何?是否还要理中焦?以下通过对大建中汤的解析回答这个问题。
2.2大建中汤建立中阳
建中法是因中焦虚劳损伤而设,重在重建中焦之正气,大建中汤见于《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篇》,方用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原书中“心胸中大寒痛”,系指心(胃)、胸中、脘腹伴有寒冷感、畏寒肢冷的剧烈疼痛证;以至“呕不能饮食”,这里的寒指的是阳气虚而感受的寒气,并非寒邪。其病位一为经,一为胃,一为脾,脾气虚无力运化,胃中寒不能腐熟,又加痛甚“不能饮食”,使得中焦阳气更加虚乏,经络虚寒使得寒气更容易入中,甚至感寒或稍寒即发病。脾胃之气一虚一寒,虚寒内生。除“呕不能饮食”外,还当有下利腹痛之症,剧烈的疼痛及相关表现多属于急性发病的阶段。这种中阳虚衰的病情在临床慢性发病过程中,则是以脾阳不足升举与运化无力为主要病机,即“清气在下,则生飱泻”,下利是其常见症状,虽然病人有脘中寒,但是呕并不常见。大建中汤所治病证核心病机为中焦脾胃阳气虚衰,因此无论是急性发作的吐泻还是慢性期的便溏,都有耗伤津液的过程,所以本病的舌象不是舌淡苔白或滑,而是舌质暗红少苔,这点尤为重要。本病的立法是缓缓建立中焦阳气,故用人参补脾气,干姜之温胃,蜀椒温经散寒止痛而不过燥热伤阴,恢复建立中焦阳气,不可过用温补之品,以防温过而燥,且随病情好转干姜用量当逐渐减少。用胶饴一升,取其温补中虚,以资化源。然而,若无人参、干姜建立中阳,纵使多用胶饴也无济于事,今人较之古人饮食丰富,胶饴作用也不明显。临床上,病人日久化源不足,常常形体消瘦,一派虚寒的表现,用药治疗在恢复上也是比较缓慢的,甚至最终不能完全康复。通过分析,不难理解理中丸与大建中汤的区别了。然而大建中汤是建立中阳的,那么小建中汤建立的中气与中阳又有什么不同呢?以下再讨论小建中汤的立法予以回答。
2.3小建中汤建立中气
大建中汤是为建立中阳而设,小建中汤却已非虚寒证了,虚劳病是内伤疾病中虚损程度较重的病情,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从条文上看,明显是虚劳燥热症,而非以虚寒为特征的疾病。本病的虚劳在脾脏,是相关劳伤病因导致脾脏失去了化生气血的能力,这与脾失运化,不运化水谷精微无关。脾有很多生理功能,在运化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一运化消化水谷,二为化生气血,三为运布精微于全身。小建中汤的病机核心在于脾脏不能化生气血方面,其常见原因有三,一为饥伤,脾气呆滞;二为思虑劳伤,脾失化生能力;三为久病伤脾,由于脾失化生能力。脾脏失其化生气血之职,不能将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行二次化生,变为可充分应用的气血,故致全身气血阴阳俱损,而以精气不足为主。临床症见寒热不适,手足烦热,咽干上燥,虚劳烦困,失眠多郁思,少食便难,健忘心悸,鼻衄失精等。由于以燥热为主,所以舌红苔少,脉弦细。《伤寒论》即有伤寒脉弦细先以小柴胡,不愈者以小建中之论相呼应,是从虚实两个角度进行治疗,故小建中方法是建立中焦化生之气机,而非复阳气。中气不立,化生无源,补益无助亦是徒劳。故方中以桂枝振奋脾阳,芍药倍之和阴,阴阳合和,中气一立便可化生气血,正气亦缓缓恢复,饴糖最易消化,是以助化源,然并非以其为主药,当今之人,饮食充实,可弃饴糖不用。于今日之临床,小建中汤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减食减肥损伤脾胃,及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郁思劳伤情志病,症见多疑、多思、多虑、食少便难、健忘、心悸、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等。尤其多见于青春期焦虑的病人。
3结语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知理中丸适用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疾病,外感者伤寒太阴病下利,而内伤者阳虚阳郁便难,其中理运中焦是关键。大建中汤是治疗中焦脾胃因虚致寒之证,缓建脾胃之阳又温经散寒止痛;小建中汤则针对虚劳燥热之人,建中焦气血化生之机,和阴阳化生气血。如此理解古人立理中、建中方法的初衷,也可推知建中阳与建中气的区别,理解三个方剂的临床应用便可适情而取了。基于古今的社会背景变迁,疾病谱的广泛变化,以上的三个经典方剂于现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大建中汤使用的需要越来越少,而小建中汤使用的适应症有很多,尤其是小儿食积、青春期焦虑及成年焦虑失眠等,临床疗效极佳,然而方剂教材对以上三者的解析有较多的理论混淆,是当今临床不能更好区别使用三个汤方的主要,因而后学者更难以理解由其演化的方剂证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