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陪儿子看“复联4”零点首映的妈妈
24日零时,《复仇者联盟4》中国首映。超过300万的漫威迷为了尝这第一口半夜涌进了电影院。
贝贝与她上初中的儿子是这三百万分之二。
早上,贝贝发朋友圈讲看完三个小时的电影,回到家已经四点,儿子睡了两个小时,又起床去学校参加期中考试。她说自己的老母亲都生气了,讲孙子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竟然带着去看什么零点首映礼,这个当妈的太不称职。
她安慰老母亲说没关系,又不是高考,他一小伙子,少睡几个小时的觉影响不了什么。然后朋友圈里又写了几句估计没敢跟老母亲说的话:“黄金万两难买一个喜欢!对比起带着我家小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少考了一点分数的试卷算个屁。以后的考试多的是,而《复联4》首映可只有一次,这种选择题我这种老妈一定站在儿子这一边。”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位以往只会发励志美文的朋友。
从小学生开始,我们就被训练做各种选择题,并且这种题型会一直陪我们终老。学校与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试卷子有单选多选之分,毕业后你就只剩下单选题。
回头总结,你会发现那些过得不怎么开心的人,经常埋怨发牢骚的人,基本上都是在选择题上失分太多的人。靠训练也没用,训练不能保证你赢下所有一切。我们只懂得了熟能生巧,没有懂得熟也生机器。
成年人在面临选择时用不上学生时代的那套“三短一长选最长”、“如果不会就蒙C”的民间理论体系,只能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听来的前车之鉴。而这两样东西就像段誉早期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尤其在用来指导两难选择的时候,这些过来者的经验往往会让你做出“有利”选择,而不是“好”的选择。
没错,我们常常弄混一个东西,就是把“有利”等同于“好”。而真实情况往往是那些“无用的”、“带不来利益”的才意味着“好”,才能让一个人觉得人生这一刻真他娘的值得。
我在看贝贝朋友圈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的话,在孩子期中考试与零点电影首映之间会如何选?
我当然会权衡啊,会三思四思五思啊,会想如果看了电影第二天考试睡着了怎么办?会想因为看电影而没有考进班级前三名怎么办?如果因为这次考试考砸了影响了老师对孩子的印象怎么办?如果没考好影响了孩子的自信、从而影响他后面的学习生涯怎么办?——你就想吧,会有无限的问题延伸出来,权衡得多了就会觉得他的后半生有可能就毁在这一场电影首映上。
至于电影,只是首映而已,又不是只放一场,后面再看不就完了。
相信我,换做你估计也会这样想,大部分正常人都会这样想。也因此我才会觉得带着第二天就要参加其中考试的儿子去看午夜首映的这个妈妈挺牛的。
不过我能理解她。
前年皇马与巴萨的国家德比在北京时间凌晨4点开赛。我提前定好了闹钟。看完球赛后,洗了把脸就开两个小时的车参加一个活动。那天虽然有点累,但自己觉得很爽,又像年轻时候那样为了做喜欢的事而不管不顾,这样做的时候就很爽,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被一些不可控的东西所吞没。
也有人讲,真傻叉,早上起来看录像或者直接看结果又不会损失啥。没得聊,25岁之后我就学会了永远不要跟不同轨道者解释原因。
这种看直播的乐趣跟看首映无差,那里面隐藏着巨大的期待与喜悦。所以但凡说看录像也一样的人,用多一颗吐沫星子跟他解释我都觉得浪费。
还有一点,我们已经为了能够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丢掉太多东西了,只剩下这点爱好,如果再不想法保留住,用不着别人奚落,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大部分的两难选择,不存在哪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们经常属于不同介质,无法比较。不要比较,直接按你的直觉走,第一感觉不但适用于爱情,也能够应用于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关于选择这种东西,一比较孰轻孰重就很容易输。因为你在理性分析的时候,人性本能会让你选择现实与有用,而往往让一个人高兴快乐起来的那个东西,是无用的。
贝贝的儿子真幸运。
九爷,小小水果商,城市蒙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