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竟然是个逃兵?
列位好,我是钱三儿。
又来跟大家闲聊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个人的一点小梦想,之一。
至于是啥,先卖个关子。
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我正常的工作很受影响,但也不是全无好处,最起码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书。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以及他从印度回国后,由他的徒弟所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两本书非得合起来看,才能对玄奘一路西行的路线加以一一印证,这点咱们后面详细说。
而我今天跟列位聊的这个梦想之一,就是在今年抽时间复刻一下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所走的路线。
当然,主要是国内的部分,在如今的世界疫情形势下,出国的计划还是暂时不考虑了。
《大唐西域记》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本忠实记录了玄奘自己一路西行的路线图。
书的内容就不细讲了,都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且很多地名的叫法都是玄奘按照梵语的发音用汉字直译,不感兴趣的看了会吐的。
咱们只捡有意思的聊。
篇幅和时间关系,咱们只讲三点。
第一,玄奘法师是个大实在,而且还有点小可爱。
他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走过的那些路径、经过的大小国家和城池,如今都能在地图上一一得到精准的复原和印证。
不夸大、不歪曲、不胡说,比如今的许多学者专家强多了。
真·出家人不打诳语。
举个例子。
玄奘写道:他自飒秣建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出发,经由羯霜那国(唐朝称史国,安史之乱主角之一史思明的老家)去往呾蜜国(即如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特尔梅兹)的路上,会经过一道铁门。
以上的图片就是大唐西域记关于铁门的原文。
这段描写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然而所表达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按玄奘原文的描写,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电影《魔戒》里通往魔国的道路,然后就是西游记里各种妖怪居住的洞府。
但常识告诉我,现实世界中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地方?这未免也太富有神话色彩了。
潜台词就是,吹牛的吧?
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幅画。
老实说,这图画得真不赖
这是一个法国人的使团去往撒马尔罕拜见国王帖木儿的时候,经过铁门,深感震撼然后所绘制的。
虽然我没有实地去过,但光看这图就感到足够震撼。
于是我在网上又找了一番,找到了这道天险通途的航拍图片。
这条天然的地理通道,后世的著名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也曾经走过,他经由此去往大雪山(即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
这简直就是大地的一道裂缝
很显然,玄奘法师可能不咋会画画,但文笔真是厉害,寥寥数语,精确无比,画面感超强。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无不一一印证玄奘法师走过的路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也可以照葫芦画瓢地去复刻。
为啥说他还有些小可爱呢?
因为通篇大唐西域记看下来,我觉得他本人跟我固有认知里那个“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大德高僧”形象完全不一样。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会觉得玄奘应该就是这种有道高僧的形象。
其实不然。
看完他的大唐西域记,我觉得抛开佛学修养以及他的和尚身份,玄奘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有趣的人。
他学识渊博,意志坚定,但是个性强烈、爱恨分明,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看到不喜欢人和事儿喜欢吐槽,甚至有时候还会搞点小八卦,作为漫长旅途之中的一点小调剂。
所有这些,都能够从大唐西域记的原文中找到答案。
继续举例子。
“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形容伟大,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财多为贵,良贱无差。虽富巨万,服食粗弊……”
名词解释及翻译一下。
素叶水城,也就是著名的碎叶城,诗仙李白的出生地。
窣利,也就是粟特,既是地名也是民族名称,隋唐时期说的“胡人”,大多都是粟特人。
胡人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大,所以说他们“形容伟大”,但“志性恇怯”,也就是胆小怕事,性格怯懦;“风俗浇讹”,说的就是当地的民风轻浮薄浪、欺诈虚伪,后面的就不翻了,没一句好话。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类似这样对当地人的吐槽还有很多,随便一翻就是一大堆。
不信大家接着看:
“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旧曰吐火罗国,讹也)故地……其俗则志性恇怯,容貌鄙陋,粗知信义……”
说人家胆小怕事都不过瘾,还得吐槽人家长得丑。
“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人性暴犷,言辞鄙亵,婚姻杂乱……”
这吐槽的就更狠了,不但说当地人没文化没教养,还乱搞男女关系。
也就是那个年代社交媒体不够发达,很多人都没上过学,连字都不认识,否则放到如今,玄奘大师这些吐槽非得被键盘侠们给喷死不可。
但我一点不想喷他,相反我很喜欢他。
因为喜欢,所以更加欣赏他的真实和可爱,理解他的吐槽和八卦,敬佩他的毅力和壮举。
第二点,玄奘法师做人其实很圆融,一点也不死板迂腐
关于这一点,还是从书里找答案。
众所周知,玄奘去印度是偷渡出境的,根本就没有获得官方的批准和许可。
因为那时大唐和西边的吐蕃正处在军事对抗的阶段,边境兵祸不断、很不太平,所以唐朝政府是禁止本国人出关西行的。
从这点来说,首先玄奘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更不是许多人印象里只懂得敲木鱼念经、枯坐参禅的高僧形象。
胆大包天、说干就干才是他的真实写照。
玄奘从长安跑出去没多久,官方就知道他准备偷渡的事儿了,于是下了命令捉拿。
这点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写,当玄奘一路向西,昼伏夜行来到瓜州(即今天的敦煌锁阳城)时,因为不知道该怎么通过玉门关,不得已在当地住了一个多月。
而就在他发愁的时候,“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凉州就是如今的武威,边关重镇,在瓜州的东边;访牒就是政府的公文。
公文内容明明白白:有个叫玄奘的和尚准备偷渡去西域,沿途的各个州县应当严肃对待、准备抓捕。
换做一般人早吓坏了,玄奘也怕,但他还是冒死从玉门关旁出了国境,进入西域。
玄奘到西域后进入的第一个国家是高昌国,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国王麴文泰热情接待了他,不但给他许多金银财宝、衣物用具,还给了他许多马匹随从。
所以说玄奘作为出家人不受财物只化缘的这种认识是根本错误的,没有这些财物沿途打点,以及这些随从一路帮着拿行李,他别说去往印度,估计出了高昌国之后,不是被其他国家的人抓住杀掉、就是独自一人在崇山峻岭里累死。
因为当时的西域是大唐的敌人——匈奴的控制区,如果得不到突厥可汗的许可,他在人家的地盘上是寸步难行的。
但是这些,在玄奘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上全都没有体现,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的旅程是从高昌国之后开始的。
为啥呢?
因为《大唐西域记》一书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授意下写的,说白了这就是玄奘写给当时的皇帝看的。
非法偷渡、跟突厥下属国的国王交朋友还拿人家的钱,这种事儿怎么可能写出来呢?
哦对了,玄奘从印度东归长安的时候,高昌国早已经被李世民给灭了。
《大唐西域记》里没法写,那么自己从长安出发、九死一生偷渡出国的这些光辉事迹不就没人知道了么?
没关系,自己没法写,可以让徒弟写嘛。
于是这些故事就出现在了玄奘徒弟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中。
而且还写得倍儿详细、倍儿精彩。
我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就觉得玄奘法师还挺会来事儿的?最起码没那么迂腐。
第三、玄奘法师本人才是西游记里的斗战胜佛孙悟空
有一种说法,玄奘偷渡玉门关,其实有个胡人“石槃陀”帮助他,而这个胡人就是后世之人杜撰西游记时孙悟空的原形。
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石槃陀是玄奘在瓜州发愁怎么出玉门关的时候出现的,一出场就绕着玄奘走了两三圈(逐法师行二三匝),表示很欣赏玄奘的风采,想受戒拜师。
玄奘答应收他为徒之后,石槃陀非常高兴地回家去了,没过多久就带着干粮果品又来见玄奘,让玄奘很感动,觉得这人很不错(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于是就把自己准备偷渡出关的事情告诉了他。
事实证明,玄奘法师看人的眼光实在不怎么高明。
石槃陀听了玄奘的秘密之后,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把师父送出关去。
玄奘高兴坏了,马上就拿钱给石槃陀,让他去买马和准备行李。
古代的一匹马可不便宜,而玄奘法师说买就买,足见其是个有钱人,所以那些说玄奘法师是一路筚路蓝缕、苦哈哈西天取经的朋友们,以后再也别这么说了。
结果到了约定的出发日期,躲在草丛里等石槃陀的玄奘法师却发现他不是自己来的,还跟着一个胡人老头儿,马也买得很随意(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
于是玄奘心里老大不痛快(法师心不怿),心说你小子太不地道了,我给你那么多钱,你买了这么一匹破马就算了,居然还把咱们这么机密的事情告诉别人,这不是作死么?
但没等玄奘开始吐槽,石槃陀赶紧解释,说你别小看这老头儿,他是个活地图,曾经去西域三十来次,有经验的很,我把他叫来主要是想这么大事儿咱得有个人商量嘛,而且你也别小看这匹老瘦马,它可是去过西域十五次的识途老马,你换匹别的马还真不行。
话说到这份儿上,玄奘觉得自己可能是错怪石槃陀了,于是等老头走后,骑上老瘦马,跟着石槃陀趁夜色、从距离玉门关十里左右的地方渡过疏勒河,来到了西域的地盘。
过河之后,师徒二人相距五十步左右露营睡觉,结果刚躺下没多久石槃陀就不对劲了——他拿着刀走到了玄奘身边(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
玄奘吓得够呛,于是也不敢睡了,坐起来念经,不过不是紧箍咒(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
拂晓时分,一夜未睡的玄奘叫醒石槃陀,洗漱吃早饭后准备继续出发,但石槃陀却不愿意走了,跟玄奘瞎扯起来。
他先说往前走不好取水,因为有水的地方都有烽燧,烽燧里有驻军,一旦被抓住必死无疑(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咱们还是回去吧。
玄奘坚决不同意,石槃陀见劝不动他,于是又把刀掏出来了,并逼着玄奘走在前面(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玄奘不傻,他打死不同意走在前面。
石槃陀悻悻地收起刀往前走,走了几里路后停了下来,又开始反悔,说我想好了,我不能跟你走了,我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而且我一直以来都是守法公民,咱们这是犯罪啊(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干也)!
玄奘后悔死了,自己眼光实在太差,刚收的徒弟就这么菜,于是就对他说那你回家去吧。可石槃陀没走,他表现得很关心的样子问玄奘说你要是被前方的守军抓住了咋办(如被擒捉相引奈何)?
玄奘知道他这是不放心自己,害怕自己被抓后把他给供出来,于是表明决心并赌咒发誓说自己就是被杀了也不会把你供出来。而且为了安其之心,还送给他一匹马(与马一匹劳谢而别)。
看来这个所谓的孙悟空原形,说白了就是个逃兵嘛。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演绎出的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动不动就撇下唐僧回花果山的来源。
战无不胜的孙悟空是没有的,真正保护唐三藏走到印度的,正是他自己。
他才是自己的斗战胜佛。
是不是有意思极了?
总的说来,无论是《大唐西域记》还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它们的内容可信度是很高的。
还是举例为证。
大家都知道,玉门关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理标志,承载了我们中国人许多的家国情怀。
无论是汉代班超的“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还是唐代诗人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无一不显示它的重要。
重要到人们去敦煌旅游,玉门关绝对是必去景点。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大家都去的“玉门关遗址”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玉门关,它其实是汉代的“玉门都尉”所在地小方盘城。
不信大家看下面的图片,现在连碑都变了,已经不再叫作“玉门关遗址”了(而且有意思的是,还把碑立得很远)。
为啥会闹这种乌龙呢?
其实得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
他当年在我国西部地区探险,旅行到小方盘城遗址时,在遗址内挖掘到不少汉简,上面有不少“玉门都尉”的字迹,所以他就想当然地在自己的著作《西域考古记》中把这地方给当做汉代的玉门关了。
但小方盘城的遗址只有25mX25m,显然不符合一处如此重要的关城所应该有的规模。
先放下汉代玉门关的真实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唐代玉门关在哪里。
按照官方的说法,唐玉门关遗址在1958年疏勒河上游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了,看不到了。
真的吗?
我们先看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关于玄奘偷渡玉门关时是咋说的吧。
“从此(瓜州)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
这是玄奘刚到瓜州时对玉门关位置的描述。
瓜州,就是如今的锁阳城遗址,瓠芦河也即葫芦河,乃是疏勒河的讹音。
“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椒树丛。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这是玄奘跟石槃陀夜渡玉门关的描写。
上文的“少胡”就是石槃陀。
“经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到烽西见水下饮。”
这是玄奘跟石槃陀分手后到达第一个烽燧,趁夜间取水的记述。
这三段描写里分别有三个地点,三段距离,三个方位。
三个地点分别是瓜州(如今敦煌锁阳城遗址)、唐代玉门关(目前尚无官方确址)、第一烽(即敦煌白墩子)。
锁阳城(唐代瓜州)遗址
第一烽(白墩子)遗址
三段距离分别是:
第一段,“锁阳城遗址——唐代玉门关”,根据记述可以知道玉门关在瓜州北方,距离五十余里(按现在的距离差不多25公里)。
第二段,“玄奘渡河处——唐代玉门关”,根据记述可知,玄奘过河的地方是在距离玉门关5公里左右的疏勒河上游。
第三段,“玄奘渡河处——敦煌白墩子”,同样根据记述,玄奘过河处距离白墩子距离大概40公里左右。
有地点、有距离、有方位,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根据我当兵时学过的地图作业手段,我很容易就在卫星地图上找到了疑似唐代玉门关的关城遗址。
几个地点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跟《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完全一致
标签位置就是唐玉门关遗址
(东南角被水冲毁)
实际上,早已经有人去过,并将此地认定为唐代玉门关的遗址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等待它真实身份的确定。
实地航拍图片
而汉代的玉门关,也有学者根据史料进行了研究和实地考察,下面奉上卫星图和航拍图片。
标签位置即为疑似汉代玉门关遗址所在
规模100mX100m
注意其西北部的水洼
实地航拍图
供列位感兴趣的参考。
汉唐两代玉门关相对位置
坐标也奉上
今天就聊到这儿吧,叨叨这么多也不知道大家爱不爱看,但这就是我的爱好和小梦想之一。
疫情当前,既然出门不易,那就独坐书斋,多看点书,多给大家写点故事,也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