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美食与爱
刘倩,1994年生,毕业于延安大学。西部网络作家协会会员,西部网文学社记者,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文学道路上年轻的探索者。
美食与爱
陕西/刘倩
八月十五忙里偷闲回了趟家,刚走到家门口就隐约闻到了炒板栗的甜香,和着锅底下浓浓的碳烧味,恍惚之间仿佛又让我回到了多年前——我拉着奶奶黑灰色的衣角,吵闹着要吃那还在大黑锅里被来回翻炒的大板栗。
说起来,儿时的中秋夜在我的记忆当中总是模糊的。就像是浅尝李白“举头望明月”,看到星朗月明后戛然而止了,或许也像三五岁的孩童念诗,重复多了倒是能背诵下来,但要真正领略字里行间的深意,难免吃力。中秋于我只是“吃”字当头的,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美食。仔细想想,憋着劲一口气吃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才不会辜负了灶台上忙碌了大半天的亲人,那轻盈升腾的袅袅炊烟,定会让日子变得更加绵长有味。
我平日不喜甜食,可每逢过节,却也仍像孩子一样多吃上几口。点着梅花心子黄岑岑的月饼,轻轻一捏就碎,一不小心掉的满地都是,梅花心子也就不见了。大人们是放在手心捂着吃,生怕掉下一个渣。听奶奶说,过去人吃玉米馍馍也是这种吃法,玉米馍松泛,易碎,且吃且捂是为上计也!
记得小学时读过一篇文章,古代有位皇帝招贤纳士,拟了一道难题,题为“如何造胡吹烂打的馒头”,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一位智士吹打着刚从碳火里拿出来快烧焦的馒头站了出来,皇帝大悦,众人叹服。我至今一直佩服祖辈们总是能从食物里寻找些乐子来。
黄月饼是我吃过的最早的月饼,物美价廉,嚼在嘴里软软糯糯的,吃多了还有几分干涩。大人们往往用这样的饼去喂咿呀学语的小孩,哭了就在嘴里塞一块,等他们吧唧吧唧嘴,把味都吃掉了,接着又吐饼,母亲又赶快用手接着,再送进嘴里,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不起眼的爱,却扎着最深的根!
有一种饼最令我记忆犹新,名为水晶饼。这种饼做得调皮也俊俏,颇有几分小家碧玉的伶俐。饼中心呈焦黄色,四周是无瑕的白,外皮薄,层数多,即使用手掬着吃也能碎一地。饼馅是用白糖和青红丝做的,运气好时偶尔能吃到半个花生粒或者几颗瓜子仁。但我是个怪人,只喜欢吃外皮,长辈们就把它的“皮”剥下来给我吃,我一把抓了塞在嘴里,像吃了一勺生面粉似的。这样的“恶好”对我来说就像在夜里睡觉磨牙一般,再平常不过了。我吃鸡蛋不喜欢蛋黄,吃饺子不爱肉馅,吃红烧肉也挑肥拣瘦,可我爱我的父母,在一勺一筷之间给予我最浓厚的爱,他们不仅能包容我半夜磨齿,也能在我鼾声如雷的床边拍着我安然入睡……
往年的中秋节半道就有失落感,今年却不一样,身边多了个让我爱着的挂念着的人,心里一直热乎着。我时常唤他“哥们”,我们虽未经历大风大浪,却也一同走过风风雨雨。中秋前一天,他陪我去吃路边的豆花泡馍,白色豆花上放着绿油油的香菜,豆花鲜嫩,泡馍劲道,油泼辣子点缀的到处都是,就着生切胡箩卜丝,吃上一口全身都滋润了。也许,我们之间的爱就像这碗豆花泡馍一般,一柔一刚,相依相偎但又彼此分离,时常要辣椒刺激,要绿菜点缀,要浓汤滋润,只有这样才是真真实实的生活,不做作的爱!
打造陕西第一文艺微信平台
《渭河文艺》第040期
公众号 weihewenyi
总 编 杜育龙
主 编 王 炜
副主编 吴 朝
编 辑 王 科 严新芳
❶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书画赏评,1500-2500字。附150字内创作简历和生活照1张。
❷要求原创,其它微信平台未发表过。三周内未刊发,请另行处理。打赏额60%为稿酬。
10月征稿主题:城市笔记,小品随笔,2500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