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鸠摩罗什与八宝玉石塔
草堂寺 本期摄影:姜壹平
草堂寺,其貌不扬,却大名鼎鼎,它是我国第一座翻译佛经的道场。这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的寺院,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原是后秦皇帝姚兴的逍遥园。当时佛教初传入中原,姚兴已笃信佛法,他用各种手段迎请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并效仿天竺“舍宅为寺”的传统,在逍遥园中建一草堂,用以供养鸠摩罗什。草堂寺由此得名,鸠摩罗什也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更为辉煌的后半生时光。
赵朴初先生曾在此题字
鸠摩罗什的传法一生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在中国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其父是天竺贵胄,其母是龟兹公主。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出家,他从小天资极高,每天能背诵三万六千偈颂。9岁时他随母到印度学习,3年后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他的名字不仅在西域各国广为人知,也传到了长安。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被迎请到长安,从事译经和说法。他的梵文水平高,佛学造诣深,在佛经翻译上力求不失原意,更注意保留原本的语趣,因而译文被赞“有天然西域之语趣”。他因为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也因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被三论宗尊为始祖。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他临终时发愿:“如果此生译文没有任何差错,死后焚尸,舌当不坏。”鸠摩罗什火化时,大火熊熊,焰火冲天,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在草堂寺建塔予以供养与纪念。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代建筑与雕刻融合的典范
光阴似箭,这座建于唐代的鸠摩罗什舍利塔也在此度过了千年。时光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却掩藏不住其中透露出的玉石的温润与光泽。它的精致、华美、肃穆与庄严,似乎能凝固住时光的流逝,让四周静谧安宁。
鸠摩罗什舍利塔塔身由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储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嵌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塔上雕梁画栋,无一处不体现工匠的精巧妙思,是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作品。
塔的形制很特殊,主体属于亭阁式塔,下部承以山岳波涛,须弥座为浪花波纹。在仰莲盘上,置八角形亭阁塔身,刻出大门和直棂窗,其上覆以四出方形屋顶。
全塔上下共十二层,高2.47米。塔底为正方形基座,玉色浅蓝,基座下有空室,推测为地宫,应为安葬鸠摩罗什舍利或法物之处。基座上为圆台,玉色乳黄,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台周竖面平整,上下各有边棱,棱间平面雕刻祥龙腾云图案14组,非常精美。
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玉色砖青,参差突起16峰,峰势峻美,峰峦间有坐佛4尊,狮虎像5组,栩栩如生。铁围山内侧为香水海,水纹有致,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层,柱上托三层云台。
云台分下、中、上三层,上层云台之上即“帝释天宫”,正八边体四角攒尖形建筑式样,玉色墨黑。据推测,“帝释天宫”即灵塔的天宫,内为空室,即存放鸠摩罗什舍利的地方。“帝释天宫”墙体之上罩四角攒尖顶大屋盖,玉色赭紫,单檐宽104厘米,尽将宫室、云台罩在其下。
整个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代表了唐代雕刻的最高水平。
塔身刻着“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舍利塔”
阴刻的飞天图
阴刻的飞天图
阴刻的飞天图
鸠摩罗什舍利塔细节图
祥龙腾云图
浪花波纹
狮虎像
虎像与坐佛像
坐佛像
“帝释天宫”顶部的莲花台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