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1)
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大约是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人们取得的最大共识之一,这样一个重要观念也因此成为时代最强音。
的确,教育的成败不光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实也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也许并非亲人的意外病故,也不是生意的突然破产,而是子女教育的彻底失败。
再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子女缺乏应有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无法顺利开创自己的事业,甚至堕落为败坏门庭的不肖子孙,或者危害社会的不法之徒。
虽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尚未绝迹,但相当多的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就业空间十分逼仄、人才竞争愈来愈烈的当下,教育成为一个家庭最要紧的事,让孩子上大学父母是最基本的愿望。
毋庸置疑,学历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改革开放前,上过大学的人凤毛麟角,高中毕业也算是有效学历,被人们郑重地填入履历表。
进入新世纪之后,大学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本科学历几乎成为应聘的标配。好多单位或公司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英语水平必须过6级,甚至注明招聘只限于985、211大学毕业生,等等。学历乃至名校学习经历的重要性,在人才市场被空前强化。
但高学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一个人完成所有阶段的教育,是一个漫长得令人倍感疲倦的过程。仅从时间上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最快也需要16年;倘若还要读硕士、博士,最少还需要6年。
这就是说,要拿到一个博士学历,一般需要你一口气上22年的学。当你好不容易博士毕业时,已经30岁左右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要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几乎需要花去一生中的一半时间,这也说明了完成高学历教育过程的艰难。
而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30岁才开始就业,再过30年时又面临退休,这让你不能不遗憾地领悟到,人生是何其短暂和仓促。3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一闪即逝,你究竟能做多少事情啊!而且后30年即使是锦绣前程,也需要拿前30年持续奋斗来交换,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呢?
2
想来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不但要让孩子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漫长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和促进才能完成的重要任务。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一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跨越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几乎一直抵达中年的门槛前,不仅需要花去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在各阶段都有持久的耐力,是世界上最费时、最费事又最费神的一件工作。
难怪古人会慨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平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教育奇迹,都是出现在十数载或数十载寒窗苦读之后,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像放焰火似的会在一瞬间迸发耀眼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其实最不容易发生什么奇迹。
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由外向里、从远及近,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三重环境,一个人其实就是这三重环境不断影响下的产物,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家庭环境。
孩子一生下来就要生活在家庭中,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父母,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也最长久,因而是影响孩子的关键性因素。
由于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因而家庭教育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而他们在思想境界、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优劣高下之分,由此也造成教育的效果及结果,也难免有高下优劣之别。
一群年龄相当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在同一个学校上学,都使用同一种课本,接受同一批老师的教导,而走向社会后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有的终生都只是普通人,有的生活需要政府救济,有个别人甚至还会沦为罪犯。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不一样,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别,最终造成他们成长和结果的差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古人早就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大师都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他们旺盛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如何让他们形成乐观的心态、高尚的品德以及坚强的意志等等。
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一个孩子学习上最大的内驱力,估计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够像兴趣那样强劲地推动一个孩子去学习。
老师、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能够自觉、主动去学习的孩子,一般来说成绩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反过来,凡是要靠督促甚至压力做作业的孩子,大概基本上都难以取得好成绩。
所以,要解决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妨先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入手,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的学习就会真正上道。而只要在学习上入了门,进步的快与慢、成绩的高与低、排名的先与后等等,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慢慢地寻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以足够的毅力坚持学下去,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
然而,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从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掌握有效方法等方面下功夫,而往往是舍本求末或“功夫在诗外”。希望通过提前“抢跑”、报课外辅导班、上贵族学校、低龄化留学等途径来解决,甚至把考试分数确定为追求的首要目标。
相当多的父母,要求孩子功课必须考100分,99分都不行,在他们失去客观和理性的眼里,89分或61分都相当于不及格。
媒体曾经报道,一位年轻女干部,由于上小学的孩子没有考到她规定的分数,结果把孩子活活打死。
孩子的教育如春种秋收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们俯下身子静下心来,真正付出足够的时间、辛劳和智慧,像创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样地精雕细刻。
然而考察一下一些家长的行为特点,便会发现他们对这样一件需要耗时、费力的事情,几乎都幻想着能轻松自在地走捷径,总是企图以简单、速成乃至投机取巧的办法来解决。于是,攀比分数便成为一些家长们的拿手好戏,给孩子层层加码便成为父母的看家本领,一些父母甚至还认为,只要肯花大价钱,孩子的教育就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教育孩子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起他们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这大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并不难,只要父母发挥好榜样的作用,首先拿起书本读起来,便会无形中给孩子带一个好头;父母如果经常能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自然会把孩子引导到书中去。
为什么有不少孩子不喜欢读书呢?那是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发现书中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没有从读书中真正体验到美妙和快乐。
如今住上新房的家庭很多,新房子里往往也会有一间“书房”,然而不少家庭的“书房”却并没有多少书,而是摆着高档豪华的麻将桌。想一想,一对平时什么书也不读,却总是邀约几个朋友在家搓麻将的父母,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呢!
父母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读书,自己却总是以实际行动不停地作出暗示,读不读书其实也无所谓。当父母和一帮朋友热火朝天地搓麻将时,在隔壁写作业的孩子,如何能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而不被满耳的白板、西风的叫牌声干扰或吸引呢?
可见,孩子究竟能否培养起读书学习的兴趣,与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诱导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张黎明,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育工作、公务员工作以及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现供职于新课程报社。
关注【我and你】的亲们,由于初次运营公号,还有诸多不太完善的地方,敬请亲们谅解。倘若亲们觉得文章还有可取之处,别忘了点赞,在看,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