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的“前身”
现在的80、90、00后们对上饶的这段历史可能都不曾了解,我们就在这里做一个回顾吧。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是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当时的东市公社设在王门郎,现在叫灵山路了,公社楼上办了一所中学,叫东市公社中学,简称“东中”,正巧“东中”的对面是采茶戏院,中间只隔一条祝家弄,那边戏子唱戏,这边学生读书,似乎很有文化氛围。西市公社在相府巷,现在叫新建路,公社也办了一所中学,叫西市公社中学,简称“西中”,西市公社的隔壁是丁大兴年糕店,这是一家老字号的店铺,最早的创始人叫万云龙,浙江人,这家店生产年糕、条头糕、麻糍粿等糯粮食品。西市公社与八角塘大菜场相近,这边年糕酥软,那边菜市嘈杂,很有商业氛围。这也与上饶以抗建路中轴线为界,形成东西市城区划分的一个特征,即东文西商格局。
上饶郊区的公社在地域上实质是城中村,比如:北门公社位于现在的带湖路、郭门公社位于现在的现代城路口、庆丰公社位于现在的庆丰公园、民主公社位于原来的铁路机务段、龙潭公社位于现在的双塔公园、东瓦窑公社位于现在的文笔峰森林公园、常青公社位于现在的水南街、湖潭头公社位于现在的前进桥头、汪家园公社位于现在的信州区政府所在地、茅家岭公社位于现在的上饶集中营。上饶郊区的公社以种菜为主,那里的居民俗称为“菜农”,他们吃定销粮,定销粮是介于商品粮和农业粮的半农半城的户籍和粮油供应体制。上饶著名的红卫公社和常青公社是城区市民蔬菜生产基地,昔日的汪家园、滩头、龙牙亭、东门外、郭门畈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地,时常看到人们担着粪桶上街,牵着牛过马路,农家的炊烟已与城市融为了一体。而今城中村基本上消失了,昔日的菜地也成了高楼,被征用了土地的菜农也进厂变成了工人。北门、郭门、庆丰、民主、龙潭、东瓦窑、常青、湖潭头、汪家园、茅家岭、滩头、龙牙亭、东门全部划归街道办事处,公社和城中村已成为了历史。
(70年代,茅家岭公社喜送公粮)
公社化派生了一些新生的事物和新生的名词:如赤脚医生、赤脚老师、合作医疗、养猪场、农机站、拖拉机、排灌站、碾房作坊、信用社等,后来随着公社化的解体及社会的发展这些名词也渐渐地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上饶城区的公社化实行了约20年。1979年将东市公社、西市公社改称为街道办事处,但郊区的北门公社、常青公社、茅家岭公社实行了25年,期间,又对部分公社进行了小社并大社,如将信江公社、郭门公社、庆丰公社、民主公社、龙潭公社、东瓦窑公社、红卫公社、湖潭头公社、汪家园公社、向阳公社等小社分别合并为北门、常青、茅家岭公社。直到1983年才彻底撤销了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镇。随着城市的发展,北门、常青、茅家岭公社现在又全部改为了街道办事处。
(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