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语文思维能力这样的说法吗?
语文核心素养里有一个项目叫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那么这里的思维是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的思维呢?也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呢?
查阅有关资料,你会发现,除了我们对思维有一个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之外,思维的分类真的是不一而足。任何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比如,运动思维、美术思维、音乐思维、数学思维等等,就是从学科方面进行的分类。那么,这样一来,也就有可能有语文思维这样的说法了。
语文思维是不是可以定义为人脑对语文进行的间接的或概括的反映呢?比如,看到一个事物,我们就想着有一句话来说明它、描写它、赞美它、认识它。说明它,可以用说明性文字;描写它,可以用文学性文字,赞美它,则用情感加文学性文字,认识它则可能用价值观方面的文字……也就是人脑根据需要提取文字并组合成语言或者语文的过程。因为这里有事物这个载体,所以,看起来人脑动用语言是直接的,但其实是间接的。当然,人脑也是可以用语言对事物进行概括的反映的。
那么,语文思维能力就是人脑根据需要调动语言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了。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思维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呢?形象思维,就是用一个一个具象的画面进行思维,比如头脑里想着一只二哈跟主人撒娇的画面,这是形象思维。但,倘若我们调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个画面:“一只二哈在跟主人撒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抽取”了。这是一只什么狗?“二哈”。跟谁撒娇?这个人叫作“主人”;在干嘛?“撒娇。”其实就是用头蹭主人的腿,但我们想象成了“撒娇”。这里所有的文字,除了字形本身而外,文字的组合基本上是一种抽象的过程。而且,我们可以想见,抽象的能力是有高有低的。比如,一年级孩子会直接说:一只二哈在大哥哥的腿。三年级的孩子会说,一只二哈正与主人游戏;五年级的孩子会说,一只二哈正在向主人取欢。最后,更高级的孩子可能会说,二哈正以行动表明,狗与人可以如此的亲密!
不一样的思维,可能真的会抽取出不一样文字。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不同的思维也可能造成不一样的文字面貌。一个孩子会说:一只二哈,正在用嘴轻轻地蹭着主人的腿。另一个孩子会说:一只二哈边轻轻哼着边用嘴亲昵地蹭着主人的腿。这是调用文字的作者既抽取了视觉类的文字,又抽取了听觉类的文字。也许,他起初只是看到二哈蹭主人的腿,然后他发生了推理,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信息呢?于是他就调动了听觉文字。这里或许又使用了某种思维。
本文对思维的思考目前是杂乱的,但或许当我们理顺了提升孩子语文思维能力的策略之后,我们会进一步界定语文思维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