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黄连汤
前天
经方的每一个方证后面,都有一种病机,并且有针对这种病机的解决办法,所以,学习经方,对我们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解读经方的密码,就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要用经方本来的思维来解读,否则往往离古人的本意渐行渐远。
黄连汤是我临床常用的一张经方,临床应用此方治疗慢性胃肠炎,腹痛腹泻,复发性口疮,失眠,盗汗,咳嗽,月经不调,崩漏,甲状腺炎等,几乎无不应手而效。胡天宝老师也讲过此方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我们用黄连汤治疗糖尿病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下面,我来对黄连汤这张方进行一个粗浅的解读,也许会对大家会有一定的帮助。
黄连汤条文
《伤寒论》的第173条,原文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患者初起是太阳伤寒病,经过误治或者失治,疾病迁延,病情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腹中痛和欲呕吐的症状,我认为:此时的病性属于伤寒,再次一级往下分,为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阳明之为病,胃中寒(这个“寒”指的是广义的“寒”,就是各种邪气)。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故“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说的是“风、寒、暑、湿、燥”等各种邪气的入侵。“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性易开泄;寒中于暮,其性凝滞;湿伤于下,其性粘滞等,各有其特点。“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说的就是身体对各种邪气的反应不相同,但是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会出现邪在下,呕在上,或者邪在上,痛在下,或者痛在上,邪在下,或者痛在上,呕在上等等不一的反应。究其病机是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这时应当用黄连汤来治疗。
单纯从原文和以上的解读看,临床当中表现为“腹中痛、欲呕吐”的患者是比较少见的,好像黄连汤没什么用武之地。但是我们进一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并结合临床,就会发现这样的患者其实还是很多的。
我们从“欲呕吐”的症状和“胸中有热”的病机来看,胸中有热是有余的实证,从三焦来分,这个热在上焦,而且热有上行外散之势,故表现为欲呕吐,易出汗,以及咳逆上气,面红或容易出现面红,烦躁、失眠,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多伴有口干、口苦、口渴,并且这样的病人胃口是好的,胸部以上爱出汗,睡眠往往不好,这些人喝酒后容易出现脸红还容易呕吐。对于这样的患者,在临床当中单纯用清热的方法是难以治好的,因为他同时还有胃中的邪气,表现为腹痛下利,便秘,大便粘滞不爽,月经淋漓不断,月经推迟,痛经,白带增多,小便多等等症状。这样的病人既怕冷又怕热,肚子怕着凉,许多还伴有咽喉疼痛、鼻塞头痛、四肢关节疼痛等,有的还表现为慢性咳嗽,这些都有用黄连汤的机会。
通过临床观察,黄连汤证的脉象多表现为:左侧、右侧或双侧寸脉浮,甚至是溢脉,同时伴有关脉的浮滑大或浮弦滑等。
临床医案
,检查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别处服用中药加西药后心悸明显缓解,但是胃反酸,肠鸣后欲利,大便粘滞,口不渴,胃口好,容易出汗,上半身出汗多,小便正常,睡眠可,不怕冷,月经来时腹痛腰痛,有肾结石。舌稍胖,有浅齿痕,苔薄腻。左寸脉稍滑,关脉稍弦,尺脉平;右寸关脉稍滑,关脉稍弦,尺脉平。服用黄连汤1天后左侧颈部外侧疼痛,继续服用后疼痛基本消失,诸症明显好转,原方续进7付。
病例四:男,38岁,2021年7月21日就诊,常年咳嗽,咳嗽严重时心下及胸中痛,不喘,小便白天多夜间不多,大便快,次数多、质稀,出汗多,全身出汗,汗后冷,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受凉后则鼻塞喷嚏,毫毛立。左寸脉稍溢出,关尺脉弦长;右寸脉溢出,关尺脉浮弦长。黄连汤7付后诸证消失。
上面列举了几例黄连汤治疗的病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所以分享出来,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