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历代本草汇言)

桑白皮

桑白皮(桑皮 桑根白皮)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原植物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甘,性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桑白皮、蜜炙桑白皮。

桑文化与药用:桑具生生之气;桑乃箕星之精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桑根白皮,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补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糯,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

《名医》曰: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生犍为,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

案《说文》云:桑,蚕所食叶,木(上卄中而下大),木耳也。蕈,桑(上卄中而下大)。

《尔雅》云:桑瓣有葚栀。舍人云: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名栀也。

郭璞云:瓣,半也,又女桑,(木夷)桑。

郭璞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又(上厌下水)山桑。

郭璞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辕,又桑柳槐条。

郭璞云:阿那垂条。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药性论》:使,平。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食疗本草》:(二)桑根白皮:煮汁饮,利五脏。又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嘉〕

《日华子本草》:温,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藏虫,止霍乱吐泻。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本草衍义》:桑根白皮条中,桑之用稍多,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采摘,微研,以布滤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药类法象》: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酸,甘而辛,甘浓辛薄。无毒。入手太阴经。

《象》云∶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心》云∶甘以固元气,辛以泻肺气之有余。

《本草》云∶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出土者,杀人。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滇南本草》:桑白皮,味辛、微苦,性寒。金受火制,惟桑白皮可以泻之。止肺热咳嗽。注云:肺热咳嗽,要在寅、午、戌时乃真。止喘促吼咳,消肺痰咳血,利小便,消气肿面浮,肺气上逆作喘,开胃进食,盖气降痰消则食进,非脾气虚弱。

(附方) 治肺家实火,肺受火克,暑热咳嗽,发热气喘之症。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知母(八分) 杏仁(一钱去皮尖) 浙冬(一钱) 陈皮(一钱) 马兜铃(一钱) 枯梗(五分) 黄芩(八分) 苏子(一钱) 引用竹茹 (三分) 水煎服。

《本草衍义补遗》: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呕血,消水肿,利水道, 须炒而用之。

《本草蒙筌》:桑根白皮,桑上寄生

味甘而辛,甘浓辛薄。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山谷出少,家园植多。山桑质坚,木堪作檐。家桑气浓,叶可饲蚕。凡入剂中,须觅家者。近冬收采,如式制精。根出土外者杀人,根向东行者得气。(得生气也。)皮取近木洗净,留白去青片用。铜刀咀成,恶铅忌铁。稀蜜拌透,文火炒干。为使续断桂心,入手太阴肺脏。甘助元气,补劳怯虚羸。辛泻火邪。(罗谦甫曰∶桑白皮泻肺,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去则气得安矣。)

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驱痰。刀刃伤作线缝,热鸡血涂即合。

皮中白汁,取依四时。春夏取向上者从升,(枝干皮汁也。)秋冬取向下者因降。(根皮汁也。)敷金疮血止,(剥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良。)敷蛇咬毒消。点唇裂易差,染褐色不落。釜中煎如糖赤,老痰宿血并推。

《本草纲目》:桑白皮专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肿身热,泻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其泻肺中伏 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药鉴》:气寒,味苦酸,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酸苦能补虚,故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也。气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气,止唾血,消水肿,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气而止咳嗽。与阿胶同用,又能治血嗽,盖阿胶补血,所忌者在敛肺耳,今得此剂以泻之,则血得补而不患其为敛也。桑白皮乃监制阿胶之妙剂也,用之者,其可少乎。

《本草经疏》: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气,故味甘气寒而无毒。东垣、海藏俱云兼辛。然甘厚辛薄,降多升少,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甘以固元气而补不足,辛以泻肺邪之有余,故能止嗽也。凡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伤中者,中气伤也。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六腑之中气极也。羸瘦者,肌肉脱也。崩者中,血脱也。脉绝者,气血两虚之至,故脉不来也。之数者,皆由阴不足则阳有余,阳有余则火盛而内热,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也。惟甘也可以补元气,惟寒也可以除内热,热除矣,元气生矣,则上来诸证自瘳。故《本经》终之以补虚益气焉。《别录》去肺中水气者,即《十剂》中云:燥可去湿,桑白皮之属是已。吐血热渴者,热伤肺,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窍,而兼发热作渴也。其主水肿腹满胪胀者,即利水道,除湿补虚之功也。湿热盛则寸白生,消除湿热则虫自不能留也。缝金疮者,甘寒补益,宜于伤损也。

简误: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    桑白皮,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寒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儿口疮。铜刀切片,文火蜜炙,勿令涎落。桂心、麻子为使,忌见铅、铁。桑枝,疗手足拘挛、阴管作痛、眼眶作晕、气逆咳嗽、肿毒风痒。桑椹,开关窍,利血脉,安神魂,黑须发,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黄色者真。

按: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气虚、脾气弱者,不宜用之,恐润利之品,能走真元耳。枝本四发,有发散之义。椹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独产于海外,盖以地暖不蚕,桑木无采捋之苦,得气最厚,生意浓密,叶上自然生出,何曾有所为节间可容树子也。此说本自丹溪,最为近理。《图经》诸书,胥失之也。难得其真,误服杀人,用者谨之。

雷公云:凡使,十年已上向东畔嫩根。采得后,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铜刀挫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也。

《本草乘雅半偈》:曲直仆伛,靡不怒生,枝干叶实,各有专精。具木性之全体者,无出其右;此独拈叶中丝缕而言,其枝干皮根理文丝缕,亦各各井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除寒热,出汗。

【核】曰∶所在有之,花椹枝皮,功无差等,叶频摘频发,枝频剪频生,虽去枝纯干,干尤生枝,叶充蚕食,材多适用,全体专精,灌木易生之上品也。尔雅云∶桑辨自葚者栀。又云∶女桑,桑,桑,山桑。郭璞注云∶辨,半也。葚,与椹同。半有椹,半无椹,曰栀。干小条长,曰女。叶细岐锐,皮理粗戾,曰。桑,丝中琴瑟。山桑,似桑,材中弓弩,皆材之美者,他木鲜及之矣。李时珍云∶桑有数种∶ 条而分者,椹少叶繁;白桑叶大而浓;山桑叶尖而长;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后叶;望海桑,高数丈,枝干茂盛,亭亭如车盖。桑生黄衣,曰金桑,其本必将槁矣。种树书云∶桑根下,尝培龟甲,易茂不蛀。典术云∶箕星之精,散而为桑。箕,水星也。龟神在坎,故桑以龟为食。东坡曰∶琴弦旧而声暗,桑叶揩之,发声如新。本草云∶桑根见地上者,曰马额,有毒杀人。旁行出土者,曰伏蛇,亦有毒。转治心痛,故吴淑类赋云∶伏蛇治痛,马额杀人。修治,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皮中涎,甚勿去之。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忌铁,及铅。

(王盘曰∶桑种甚多,不可遍举。世所名者,荆与鲁也。荆桑多椹,鲁桑少椹,叶薄而尖,其边有瓣者,荆桑也。凡枝干条叶坚劲者,皆荆之类也。叶员浓而多津者,鲁桑也。凡枝干条叶丰腴者,皆鲁之类也。荆之类根固而心实,能久远,宜为树;鲁之类根不固,心不实,不能久远,宜为地桑,然荆之条叶,不如鲁叶之盛茂,当以鲁桑条接之,则能久远,而又盛茂也。鲁为地桑,而有压条之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久远也。荆桑所饲蚕,甚丝坚韧,用最上也,禹贡称厥筐丝。注曰,山桑,此荆之美而尤者也。鲁桑之类,宜饲小蚕;荆桑宜饲大蚕。凡桑果以接传为妙,一曰身接,二曰根接,三曰皮接,四曰枝接,五曰靥业接,六曰搭接。今夫种植之功,其利既溥,又加之以接传,犹变稂莠而为嘉禾,易而为美玉也,既接传矣。复须剔其虫蠹,柳子所谓吾闻养树,得养人术,此长民为国者,所当视效也。夫民为国本,本斯立矣。既兴其本,又除其害,为治之道,无以外是。苟审行之,不惟得劝课之法,抑亦知教政之本与。

辑要曰∶桑之种性,惟在辨其刚柔。得树艺之宜,使之各适其用。种树之宜,惟在审其时月。又合地方之宜,使之不失其中。又曰∶种椹而后移栽,移栽而后布行;布行而后修莳;修莳而后科斫;科斫者,种桑惟在稀科时斫,使其条叶丰腴而蚤发,不致蚕之稚也。科斫尤在接换;接换之法,惟在时之和融,手之审密,封系之固,拥包之浓,使不至疏浅而寒凝也。

郭子章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羽,戴胜降桑,具曲植筐,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所以为天下蚕事劝也。木各有所宜土,惟桑无不宜。桑亡不宜,故蚕亡不可事,豳风之诗曰∶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则豳可蚕。将仲子之诗曰∶无折我树桑,则郑可蚕。车辚之诗曰∶阪有桑,隰有杨,则秦可蚕。氓之诗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中之诗曰∶期我乎桑中,则卫可蚕。皇矣之诗曰∶攘之剔之,其其桑。桑柔之诗曰∶菀彼桑柔,其下侯甸,则周可蚕,禹贡兖州,桑土既蚕,厥篚织文,则鲁可蚕。青州厥篚丝。管子亦曰∶五粟之土,其其桑,则齐可蚕;荆州厥篚玄,则楚可蚕。孟子策梁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梁可蚕,蚕丛都蜀,衣青衣,教民蚕桑,则蜀可蚕,犹之农夫之于五谷,非龙堆狐塞极寒之区,犹可耕且获也。今天下蚕事疏阔矣。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伙,取给于湖茧,西北之机,潞最工,取给于阆茧。予道湖阆,女桑 桑、参差墙下,未尝不羡二郡女红之,而病四远之惰也。夫一女不绩,天下必有受其寒者,而岂第五十之老,帛无所出,不绩则逸,逸则淫,淫则男子为所蛊蚀,而风俗日以颓坏。公父文伯母曰∶王后亲织玄,公侯夫人加之以 ,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彼大夫之家,而主犹绩,奈何令天下女习于逸,以趋于淫乎?国家蚕桑,载在令甲,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田多者,以是为差,特废不举耳。故月令躬蚕之礼,鲁母绩愆之辟,与令甲桑麻之数,此三者,不可谓迂而不讲也。)

先人云∶桑为蚕食,桑是蚕之天矣。蚕质作丝,丝是蚕之精矣。丝丝缕缕,如人身外之毛发,身内之经络,毛发广之须眉,经络广之肉腠,又深之广之,如经络为营血流行之处,或经脉损而营血崩,或营血去而经脉涸,从脉生病,咸可以桑。

【 】曰∶季夏取桑柘之火,桑当入脾,为脾之心药,以丝缕如脉,心主脉故也。丝发五音,皮坚似革,色白属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药也。曲直仆伛,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药也。精英在椹,色黑气寒,亦可入肾,脾之肾药也。虽入五脏,以脾为主,然伤中央土,致五脏之劳与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桑司中央火,且丝缕专胜,故治肉脉之极,其功特着。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丝缕在叶,叶可通心以除寒热,汗乃心液故也。

《本草易读》:木皮亦可。焙末用,忌铁器,出土上勿用,续断、桂心、麻子为使。

甘,平,无毒。手太阴肺药也。泻肺下气,消痰止渴,开胃化食,利水杀虫。消水肿腹胀,泻,除虚劳客热。利二肠而散血,敷鹅口而息崩。肺虚及小便利者忌用。

小儿重舌,煎汁,乳上饮之。(验方第一。)

小儿流涎,脾热也。取自然汁敷胸上立止。(第二。)

小儿鹅口,取汁敷之。(第三。)

小儿唇肿,同上。(第四。)

润发,同柏叶煎汁沐之。(第五。)

产后下血,水煎服。(第六。)

瘦脚息痛,桑白皮四钱、朴硝五钱、乳香二钱,水煎洗足。(第七。)

泻白散:桑皮(炒) 骨皮(炒,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为末。每服二钱。治肺热嗽喘,面肿身热。(诸方第一。)

《药性赋》: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

《药性解》: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中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儿口疮。桂心、麻子为使,忌见铅、铁。桑枝,疗手足拘挛、阴管作痛、眼眶作晕、气逆咳嗽、肿毒风痒。桑椹,开关窍,利血脉,安神魂,黑须发,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黄色者真。

按: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气虚;脾气弱者,不宜用之,恐润利之品,能 走真元耳。枝本四发,有发散之义。椹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独产于海外,盖以地暖不蚕,桑木无采捋之苦,得气最厚,生意浓密,叶上在生出,何曾有所为节间可容树子也。此说本自丹溪,最为近理。《图经》诸书,胥失之也。难得其真,误服杀人,用者谨之。

《本草崇原》:气味甘寒,无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纲目》误书中品,夫桑上之寄生得列上品,岂桑反在中品也,今改入上品。)

(桑处处有之,而江浙独盛。二月发叶,深秋黄陨,四月椹熟,其色赤黑,味甘性温。)

桑名白桑,落叶后望之,枝干皆白,根皮作纸,洁白而绵,蚕食桑精,叶丝如银,盖得阳明金精之气。阳明属金而兼土,故味甘。阳明主燥而金气微寒,故气寒,主治伤中,续经脉也。五劳,志劳,思劳、烦劳、忧劳、恚劳也。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也。羸瘦者,肌肉消减。崩中者,血液下注。脉绝者,脉络不通。桑皮禀阳明土金之气,刈而复茂,生长之气最盛,故补续之功如此。

《本草新编》:桑白皮,味甘而辛,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脏。助元气,补劳怯虚羸,泻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祛痰。刀刃伤,作线缝之,热鸡血涂合可愈。

《本草备要》:泻肺,行水,《十剂》作燥,以其行水也。

甘、辛而寒。泻肺火(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故《本经》又云益气。东垣曰∶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钱乙泻白散:桑皮、地骨各一两,甘草五钱,每服二钱,入粳米百粒煎。时珍曰∶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一妇鼻久不闻香臭,后因他疾,缪仲醇为处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发明》曰∶肺中有水,则生痰而作嗽,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实则泻其子也。火退气宁,则补益在其中矣。《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也)。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

刮去外皮,取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续断,桂心为使。忌铁。

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录验方》∶枝皮细剉,酿酒服良)祛风(桑枝一升,细锉,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尽,名桑枝煎,治风气脚气、口渴)。其火拔引毒气,祛风寒湿痹(凡痈疽不起,瘀肉不腐,瘰疬、流注、臁顽恶疮不愈,用桑木片扎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内服补托药良)。煎补药,熬诸膏,宜用桑柴,内亦宜桑枝搅。

《本经逢原》:桑根白皮,泻肺气之有余,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风邪反闭固不散,而成久嗽者有之。甄权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虫。可以缝金疮,缝后以热鸡血涂之,桑皮之功用尽矣。

《本草经解》:桑皮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营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补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邪火之邪,而退内热,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

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府,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内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脉绝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益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得配本草》:桑根白皮,即桑根皮。

桂心、续断、麻子为之使。忌铁。

甘、辛、寒。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火,降肺气,利二便,祛痰嗽,散瘀血,杀寸虫。又皮主走表,治皮里膜外之水肿,除皮肤风热之燥痒。得糯米,治嗽血。配茯苓,利小便。

疏散清热,生用。入补肺药,蜜水拌炒。肺虚,小便利者,禁用,根出土生者,有毒杀人。

《本草求真》:[批]泻肺火,利水通气。

桑白皮专入肺。辛甘性寒,善入肺中气分,泻火利水,除痰泄气。缘气与水与痰,止属病标,其气逆不利与水饮胶结,未有不因火结而成,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得安矣。久而不治,则瘀结便秘,喘嗽胸满,唾血口渴,水肿胪胀,靡不色色而见。桑白皮辛甘而寒,能于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灭,而气因尔而治。时珍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医钱乙宜治肺气热盛,咳嗽而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用桑白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甘草炒半两,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至书有云能补元气之不足,不过云其气得自安,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补气,则当置甘温于何地乎。况本草《十剂篇》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燥字从湿去重除之后而言,勿泥燥热之燥看。但此性寒而裂,其裂亦作寒裂。虽有甘味,不能以制,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条,及肺虚火衰、水涸风寒作嗽者,为切忌焉。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甘、寒,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旧本列为中品,今从《崇原》。

叶天士曰:桑皮气寒,禀水气而入肾,味甘无毒,得土味而入脾。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府,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也。

陈修园曰:今人以补养之药误认为清肺利水之品,故用多不效,且谓生用大泻肺气,宜涂蜜炙之。然此药忌火,不可不知。

张隐庵曰:桑割而复茂,生长之气最盛,故补续之功如此。

《本经疏证》:桑根白皮,本经以之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举天下之虚证,几尽治之,宜补剂无与匹者矣。乃后贤视之,其功一若甚狭,何哉?予则谓不然。考千金于五脏之劳,大旨以四气调神大论中逆四时之气一节为主,因分析其辗转虚实致使关格生劳,于六极则以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至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为总论。分列风论痹论五脏四时所受病于筋脉肉气骨五极之下,以脏气发时论五脏虚实见象缀之。惟精极则以谓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独归重于肾,是劳不尽属于虚,极有以异于竭,既有盛有衰有虚有实,又有四时之邪绳贯其间,其为虚证已无几矣。况劳极之病,有由伤中者,有由伤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仅伤中之五劳六极且羸瘦者,不既已不广欤。所以然者,桑根白皮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气下归于肾,甘辛者其味上达谥肺脾,肺脾者水津运化之通衢,肾者水津归宿之庐舍。上焦运化不愆,则中之伤者以渐可瘳,下焦归宿有方,则外之羸者以渐能旺。且其物坚致韧密,洁净无瑕,剔其皮为纸,则牢固难败,以其叶饲蚕,则吐丝连续,故于崩中脉绝之候,又能补虚益气。明其于内崩则能补虚,而去者可复,于脉绝则能续气,而断者可联也。曰桑根白皮,还瘦为丰,固有诸矣。别录以之去肺中水气,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疗水肿腹满胪胀非过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转有以知其羸瘦矣。水为有形之物,必其胸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丰盈,气道充满,则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气化,连属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有岂有二致哉?惟其叶甘寒之外,不兼辛而兼苦,则有异于根皮,而清虚肃降之气过之,故主寒热病之汗出者,斯不得牵连前说耳。

《本草便读》:桑白皮。

泻肺火之有余。降逆消痰嗽可愈。性甘寒而无毒。疏邪利水胀能松。子能养血生津。质甘且润。枝可祛风活络。味苦而平。(桑白皮刮去近土粗皮。取纯白者用。甘寒微苦微辛。色白性寒。入肺善降。利大小肠。故能泻肺中之火。降气行水。如是则水肿痰嗽风气诸病皆可愈耳。子名桑椹子。乃桑之精华所结。味甘色红。熟则紫黑。能入肝经血分。养血补肝。血活则风散也。桑枝能达四肢。行经络。利关节。助药力苦平之性。为祛风良药也。)

《本草撮要》:味甘。入手太阴经。得地骨皮泻肺。得白茯苓利水。得糯米治咳嗽吐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续断、桂心为使。忌铁。

《本草害利》:

〔害〕甘寒泻肺,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性不纯良,不宜多用,肺虚无火而小便自利者,及因风寒而发咳嗽者勿服。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额,有毒杀人。

〔利〕甘辛而寒,泻肺金之有余,止咳定喘,疏小肠之闭滞,逐水宽膨、消肿,治肤胀,散瘀血,主降气,能止渴下气清痰。

〔修治〕采无时,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或蜜炙入药,其皮中涎勿去之,但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

《本草分经》:甘、辛,寒。泻肺火,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思辨录》:桑根白皮甘辛入脾肺,而气寒复入膀胱,能驱脾肺中之水气从小便出,故水肿腹满胪胀胥治之。咳嗽惟肺有水气及伏火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则锢闭邪气而成久嗽。此仲圣于王不留行散,所以谓风寒勿取也。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甘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肺气喘满。虚劳客热。调中下气。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盖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此其功皆实则泻其子也。大抵为病脉气热盛。

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小水不利者宜之。谓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自利者。桑皮之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饮片新参》:形色:色白,有纤维。

性味:苦凉微甘。

功能:泄肺热,定咳喘。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酒寒咳嗽者忌用。

【来源产地】

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炮制】

《雷公炮灸论》

雷公云:凡使,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凡修事,采得后,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也。

《中药大辞典》

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

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现代药理研究】

1.桑白皮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

2.桑白皮有利尿作用。

3.桑白皮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4.桑白皮有解热、抗炎作用。

5.桑白皮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6.桑白皮有导泻作用。

7.桑白皮对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8.桑白皮对心脏的影响:桑白皮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而正丁醇提取物可使离体大鼠心房收缩频 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

9.桑白皮有抗肿瘤作用。

10.桑白皮有扩张血管作用。

11.桑白皮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有抑制作用。

(整理编辑/陈曦)

(审核校对/裴子凯)

微信号:明德初心

整理编辑:陈曦

审核校对:裴子凯

媒体编辑:全思捷

【版权声明】版权归“明德初心”所有,“明德初心”公众号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需注明出处。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

  • 桑白皮——具有泻降肺气,利水消肿的功效,...

    桑白皮--具有泻降肺气,利水消肿的功效,故我常用它来治疗全身水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的患者. 桑白皮味甘性寒,主入肺经.既能泻肺中之火而降停饮水气,又能泻肺中之实而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则 ...

  • 六月荔枝正当季,这样吃法更健康

    荔枝来啦 6月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不同品种的荔枝陆续上市,果肉晶莹剔透.鲜甜多汁的荔枝是夏日里的一大美味.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最早有关荔枝的文献记载是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