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继妻杨之华:放弃“门当户对”,婚礼上前夫沈剑龙光头出席
瞿秋白和杨之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布莱克
1951年8月,长汀县瞿秋白遗骸调查小组得知是老人张永福装殓了烈士,瞿秋白被葬在了盘龙岗两个程姓坟墓之间,最后经过法医鉴定,并得到了瞿秋白遗孀,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确认。
1955年,瞿秋白逝世20周年,烈士的遗骸被护送至北京。6月1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片寂静,周总理担任主祭,包括董必武、叶圣陶、许广平在内的瞿秋白生前好友,为瞿秋白举行了安葬仪式。
杨之华抚摸着瞿秋白的骨灰盒,说道:“秋白,你终于可以安息了!”几声鸦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仿佛瞿秋白对爱人的回应。
瞿秋白之墓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也是跨入二十世纪的第一年,这一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被迫签订,至此,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
浙江萧山坎山镇,杨之华降生在该镇的绅士门第,成了幸运的富家小姐,然而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重男轻女的余毒尚在,杨之华没得到像哥哥杨葆青一样的重视。
可生性顽强的她,并不在乎所谓的封建礼教,要读书,不裹脚,那样膈应,便做那样。杨之华人长的漂亮,当地人都亲切地叫她,“小猫姑娘”。
小猫姑娘,天资聪慧,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女子师范,在这里她不断地接受着新思想的沐浴,活得越来越通透。
杨之华
离坎山镇不远的衙前镇有一大户人家,家中有一生有六指的少爷,他比杨之华小两岁,名叫沈剑龙,此人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对新潮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可骨子里还是摆脱不了士绅的束缚。
杨家和沈家都是大户人家,可谓门当户对,为了家族的发展,两家长辈便给沈剑龙、杨之华订下了“娃娃亲”。因为两家走动频繁,杨之华和沈剑龙彼此也渐生情愫,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础。
1921年1月,杨之华和“青梅竹马”的沈家公子沈剑龙完婚,婚后两人恩爱有佳,很快就有了爱情结晶,女儿沈晓光。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沈剑龙与杨之华渐渐有了隔阂,沈剑龙在外面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在家独守空房的杨之华对他的爱被一点点消磨掉。即使是门当户对,即使是人间眷侣,一旦对彼此失去了信心,恩爱只能算着过去,分道扬镳只是时间或抉择。
旧时上海街景
不久,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沈剑龙不希望杨之华在外面抛头露面,要她为继续生儿育女,可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杨之华对此无法接受。在杨之华的心中,沈剑龙已经变了,变得自己不认识了,于是她把女儿擅自改名为“杨独伊(独一)”予以还击,就这样,原本“天造地设”的眷侣,行将末路。
1922年,杨之华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来到了上海,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
1923年,杨之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考上了上海大学社会系,在这里她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瞿秋白,此时的瞿秋白修养精深、充满激情,又带点浓郁浪漫主义情调,正是上海大学社会系的系主任,杨之华的老师。
一开始,杨之华认为瞿秋白过于严肃,甚至可以说冷酷,很难相处。
后来,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来上海了解妇女运动,原本负责上海妇女运动的向警予不在,便让杨之华代为报告,而翻译者正是瞿秋白。为了完成任务,瞿秋白耐心地开导紧张的杨之华,最终报告十分成功。就这样,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后来的相处中演变为彼此的欣赏和爱慕。
然而,面对这样的感情,杨之华一时间不知所措,瞿秋白已为人夫,而自己仍为人妻,虽然与沈剑龙感情破裂,但毕竟名义上还是夫妻,找不到出口的杨之华便故意与瞿秋白保持距离。
瞿秋白
或许是天意,不久,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肺病离世,杨之华见证了瞿秋白与妻子的生离死别,看见悲痛欲绝的瞿秋白,心疼不已。
人在最脆弱的时候,哪怕你给他的只是一束微光,这光也极有可能重新照亮他的人生,杨之华便是瞿秋白在黑暗时最需要的那束光。
而此时,关于长期分居的丈夫沈剑龙,传来的消息多是又与别的女子有染,杨之华的几次书信,沈剑龙也没有回,这种境遇,让杨之华在黑夜中抱着被子痛哭,她理想中的婚姻不是这个样子的,她很迷茫。
杨之华的帮助和安慰,让瞿秋白走出了阴霾,瞿秋白的关心和帮助,让杨之华找到了新的方向,脆弱的两个人在扶持中前行,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颗心走到了一起。
杨之华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但骨子里却始终有着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念,当瞿秋白告诉她“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时,杨之华竟不知所措起来,选择了逃避,回到了萧山老家。
瞿秋白和杨之华
瞿秋白也不愿杨之华遭受非议,思来想去,于是他去找到杨之华的“义父”邵力子,寻求点意见,邵力子对瞿秋白和杨之华都很了解,对他们二人邵力子是支持的,建议他们和沈剑龙敞开心扉地谈一谈。
就这样,瞿秋白、杨之华、沈剑龙三人,在杨之华母亲家、沈剑龙家、瞿秋白家谈了三次,最终,三人达成共识,沈剑龙退出,瞿秋白、杨之华在一起。
谁也没有想到,如此难解的三角恋,在三人一次次的长谈中,最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和平解决,三人的气度和思想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1924年11月27、28、29日上海《民国日报》的头版广告栏上连续三天刊登三则启事,原文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结婚。婚礼当天,沈剑龙剃着光头现身,并将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光着头,身披袈裟,手捧鲜花,上面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作为礼物送给瞿秋白,并希望瞿秋白和杨之华幸福。
三人互相对视,心照不宣,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杨之华和瞿秋白终于走到一起,过着既是夫妻又是革命战友的日子。不久,杨之华与前夫沈剑龙的女儿独伊被接到了上海,开启了新的生活。
瞿秋白对独伊视若己出,正如杨之华所说:
“秋白无论在我和独伊或者在其他人面前,总不使人感到独伊不是他亲生女儿,独伊从小没有感到秋白不是自己的亲爸爸”。
瞿秋白也会在信中时常提及独伊:
“之华,独伊如此的和我亲热了,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独伊。”
1928年春,瞿秋白动身前往莫斯科,筹备中共“六大”,不久杨之华便带着女儿独伊到苏联和瞿秋白会合。
此后,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出席了中共“六大”。“六大”结束后,瞿秋白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则是李立三和向忠发,瞿秋白和杨之华便继续留在了莫斯科工作和生活。
1929年3月,瞿秋白在莫斯科给远在国内的沈剑龙寄去了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独伊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背面,瞿秋白写到:
“龙弟,这是独伊最近的小照,阿爹看了作何感?她的妈妈赠。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
也许沈剑龙看到前妻和好友带着女儿生活得其乐融融,心中对自己之前所做的决定也有颇多感慨,或许更多的是欣慰!
瞿秋白、杨之华和瞿独伊
然而此后,中共内部发生剧变,左倾和右倾的帽子接二连三地扣在了瞿秋白的头上,为此,三弟景白也不知所踪。
1930年8月,瞿秋白带着杨之华和女儿瞿独伊,回到了离开两年的上海,而此时的瞿秋白已经肺病缠身,于是在上海休养期间,开始文艺创作和翻译,并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
1934年,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要求随军长征,但因病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1935年2月,肺病日益加重的瞿秋白,原本到上海就医,却在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这一年,杨之华34岁,瞿独伊年仅14岁。
1936年5月10日,瞿秋白殉难一周年,杨之华写下了《纪念我们亲爱的战友——瞿秋白同志》一文,署名“杜宁”,以悼念亡夫:
“秋白同志,你最后的红军歌、国际歌声,使我们全体战士们的热血沸腾。你临死时的安宁,正是你已在中国苏维埃区域内亲眼看见了人民自己的政权……你平日的劳力和临死时的鲜血,都是有保障的革命种子,将来一定会在全中国土地上怒放赤花,插遍红旗,保证中国被压迫人民走上平等、自由、愉快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杨之华在莫斯科一直待到1938年才回到中国,在东方大学中国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此后,终身未再嫁。
瞿秋白
1955年,瞿秋白的遗骸移葬八宝山,1973年,杨之华在北京逝世。
多年后,不愿张扬的瞿独伊这样说道: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曾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父亲还亲手篆刻了“秋之白华”“白华之秋”“白之秋华”三枚印章,将两人的名字嵌合为一。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表他们之间心心相印的真挚之情。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文/轩羲十三